1.從違法行為的構成要素看,判斷某一行為是否違法的關鍵因素是什么?
A.該行為在法律上被確認為違法
B.該行為有故意或者過失的過錯
C.該行為由具有責任能力的主體作出
D.該行為侵犯了法律所保護的某種社會關系和社會利益
2.根據我國《立法法》的規定,下列哪一項屬于地方性法規可以規定的事項?
A.本行政區內市、縣、鄉政府的產生、組織和職權的規定
B.本行政區內經濟、文化及公共事業建設
C.對傳染病人的強制隔離措施
D.國有工業企業的財產所有制度
3.根據馬克思主義法學的基本觀點,下列表述哪一項是正確的?
A.法在本質上是社會成員公共意志的體現
B.法既執行政治職能,也執行社會公共職能
C.法最終決定于歷史傳統、風俗習慣、國家結構、國際環境等條件
D.法不受客觀規律的影響
4. 法律終止生效是法律時間效力的一個重要問題。在以默示廢止方式終止法律生效時,一般應當選擇下列哪一原則?
A.特別法優于一般法
B.國際法優于國內法
C.后法優于前法
D.法律優于行政法規
5.2001年全國人大常委會作出解釋:刑法第四百一十條規定的“非法批準征用、占用土地”,是指非法批準征用、占用耕地、林地等農用地以及其他土地。對該法律解釋,下列哪一種理解是錯誤的?
A.該解釋屬于立法解釋
B.該解釋的效力與所解釋的刑法條文的效力相同
C.該解釋與司法解釋的效力相同
D.該解釋的效力具有普遍性
浙江公務員考試網(http://www.ikeluosi.com/)解析 題目或解析有誤,我要糾錯。
1.【答案】A。解析:違法行為一般由以下五個要素構成:(1)以違反法律為前提;(2)是某種違反法律的作為或不作為;(3)侵犯了法律所保護的社會關系;(4)一般有行為人的故意或過失;(5)行為人具有法定行為能力或法定責任能力。在這些構成要素中,違反法律即在法律上被確定為違法是前提和基礎,其他要素都是基于這一要素而存在的。如果不滿足這一要素,違法行為就不成其為“違法”行為。這也就是“法未禁止不為非”的原則。因此,A為應選項。至于B、C、D項,雖然作為違法行為的構成要素,但是具有例外情形,如無過失責任的存在,限制行為能力人做出的違法行為等。同時,其自身的界定也離不開法律的確認。
2.【答案】B。解析:《立法法》第64條規定,地方性法規可以就下列事項作出規定:為執行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需要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實際情況作具體規定的事項;屬于地方性事務需要制定地方性法規的事項。故選擇B項。A、C、D項屬于憲法和法律規定的事項。
3.【答案】B。解析:A項否定了法的階級性。法的階級性是指:在階級對立的社會,法所體現的國家意志實際上是統治階級的意志。C項否定了法的物質制約性。法的物質制約性是指法是由一定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所決定的。這里所說的“物質生活條件”是指與人類生存條件相關的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地理環境、人口的增長及其密度等諸多方面,其中主要是統治階級建立政治統治所賴以生存的經濟基礎。法的物質制約性同法的階級性相比較,則是更深層次的本質屬性。它是法產生與存在的客觀基礎。D項明顯錯誤。馬克思主義法學對法所作的科學揭示,表明了法與客觀規律有著密切的聯系,表明了法作為一種社會現象是受客觀規律支配的。B項是對馬克思主義法學觀的正確理解。
4.【答案】C。解析:法的默示的廢止,即在適用法律中。出現新法與舊法沖突時,適用新法而使舊法事實上被廢止。從理論上講,立法機關有意廢止某項法律時,應當是清楚而明確的。如果出現立法機關所立新法與舊法發生矛盾的情況,應當按照“新法優于舊法”、“后法優于前法”的辦法解決矛盾,舊法因此被新法“默示地廢止”。
5.【答案】C。解析:我國《立法法》第47條規定,法律解釋權屬于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法律的規定需要進一步明確具體含義的;法律制定后出現新的情況,需要明確適用法律依據的,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解釋。全國人大常委會對法律所進行的這種解釋稱為立法解釋。因此,選項A正確?!读⒎ǚā返?7條規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的法律解釋同法律具有同等效力。”據此,本題中,2001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對《刑法》第410條規定解釋的效力與所解釋的刑法條文的效力相同,選項B正確。在我國,由國家最高權力機關及其常設機關行使國家立法權,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行使法律解釋權,享有立法解釋權的國家機關的地位高于享有司法解釋權的國家機關,故立法解釋的地位和效力高于司法解釋。選項C的表述“該解釋與司法解釋的效力相同”就不能成立,符合題目的要求。由于這一關于刑法規定的解釋是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作出的,該解釋的效力具有普遍性,具有普遍約束力。因此,選項D正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