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假要滿足人的多樣化需求,就必須尊重人、關愛人,以人為核心目的,把人的價值最大化,保證人們在假日期間享受安全、舒適、愉悅、歡樂的休閑生活,避免出現游客“掏錢買罪受”的度假經歷,杜絕讓人們有“旅游=受難”的感受。正如有的學者指出的:改變假日經濟的現狀,其實質應是著眼于人,著眼于人的體驗生活過程,著眼于在這個體驗過程中人的素質和價值的提升,著眼于文化傳播和清新文化思想的形成,著眼于以人為本的社會管理理念的形成。
昨日,北京市假日工作領導小組發布“十一”假日旅游總結,今年黃金周全市監測景區共計接待930萬人次。其中,天壇公園接待35萬人次,創下新紀錄,與去年相比增幅近100%。故宮連續5天游客量超過最大限值,7天累計接待54萬人,比去年增加29萬余人。奧林匹克景觀大道日游客接待量,比平時翻了近兩倍。(《新京報》10月8日)
國慶七天長假,北京旅游總收入60.3億元,同比增長21.7%。這些與“人”相聯系的盤點,在論家看來,卻充滿了尷尬,因為我們從中似乎只看到了有關方面對旅游收入增加的歡欣,而沒有看到對游客的人文關懷,更沒有看到對游客抱怨的回應。
對北京來說,外地游客在京消費50億元,無疑是一個利好消息,但是,在公眾福利意識日益深入人心的當下,我們有必要放棄用單一的經濟眼光審視長假的片面做法。道理很簡單,假期更應該是公眾的福利,而不純粹是一種經濟手段。只有最大限度滿足不同群體的需求,才能更好地提高對公眾的人文關懷。
僅僅局限于從經濟角度來看待長假,而忽視從文化的角度和公民權利的角度來思考是一種誤區。休閑正成為現代人的基本生活權利,根據發達國家的實踐,一般來說人均GDP達到2000~3000美元的時候,國內才能發展休閑產業。當人均GDP達到1000美元時,人們就開始產生休閑消費的需求。就我國實際來說,我國休閑消費的市場需求已經開始形成。
旅游的本質是人們在異地的經歷中獲得某種獨特的體驗,并在這種體驗中得到歡樂、享受美感、增長知識或強身健體。人們在節假日出游當然是為了在閑暇時間內得到快樂、放松、享受美好的體驗。而單一的經濟賬顯然忽視了這點。
面對游客對廁所、排隊以及相關公共服務難以跟上等投訴,包括北京在內的所有地區都應反思,這是樹立以人為本、為人服務理念的必然要求。假日旅游是休閑經濟的龍頭產業,也是最為人性化、個性化的經濟形態。長假要滿足人的多樣化需求,就必須尊重人、關愛人,以人為核心目的,把人的價值最大化,保證人們在假日期間享受安全、舒適、愉悅、歡樂的休閑生活,避免出現游客“掏錢買罪受”的度假經歷,杜絕讓人們有“旅游=受難”的感受。正如有的學者指出的:改變假日經濟的現狀,其實質應是著眼于人,著眼于人的體驗生活過程,著眼于在這個體驗過程中人的素質和價值的提升,著眼于文化傳播和清新文化思想的形成,著眼于以人為本的社會管理理念的形成。那種把人當做賺錢工具的意圖應當摒棄。
因此,除了盤點經濟賬外,還應盤點旅游服務質量問題、信息提供問題、游客滿意度問題、投訴問題……從一定意義上說,后一種盤點比前一種盤點更重要,更具有社會意義和價值。
必須明確,休閑不是小部分人的特權,而是全體國人的權利。從我國的現實看,無論是從國民福利、社會保障層面,還是從民生基本生存狀態來看,這種休閑的權利還遠未落實。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筆者以為,長假盤點不應止于“經濟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