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畢業半年的戴海飛利用公司設計創意,用竹子造出一座“蛋形”小屋作為蝸居。該小屋利用竹條、釘子等制成。材料總成本6427元。蝸居裝有輪子可以挪動,一度曾遭物業驅趕,如今放在單位樓下。
據說,“蛋形蝸居”的創意來源于戴海飛所供職的北京標準營造規劃設計事務所的“城市下的蛋”系列作品。該創意最初的設計,是希望通過這一系列作品,引起大家對高房價下人們居住環境的關注,同時也希望能通過創新和設計,來改善人們的居住狀態以及城市面貌。初衷是美妙的,然而,在現實中卻是不可能實現的,想想看,如果我們的城市里隨處擺放著“蛋形蝸居”,那將是一種怎樣的混亂,而且這樣的“蛋形蝸居”,也不可能得到法律的支持。
誠然,面對高房價,年輕人可以選擇“逃離”,但對于那些不愿意逃離的年輕人,政府應該提供廉租房。買不起房是現實的無奈,但租不到合適的房子,卻是政府的失責。
“創意”無處不在,可無奈的“創意”,辛酸的“創意”卻不是我們想見到的。對于“蛋形蝸居”之類,最好的“創意”也是用錯了地方。這不僅僅是創意者的悲哀,也是一個群體的落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