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刑法修正案開始討論“醉駕入刑”后,醉駕的關注度,果然直線飆升。這也是意料中的事兒,從車船稅被圍觀的強烈程度,就能大致估算出有車族有多少了。單從數量講,咱早進入汽車社會了,雖然相應的汽車文化還沒跟上。這么說絕非妄語,司空見慣的闖紅燈、酒駕、醉駕、飆車等,就是汽車文化不成熟的標志。而“醉駕入刑”突然引起關注,也有這方面原因假如車主都能堅守酒后不駕車的底線,醉駕入刑,絕無現在這動靜。
退一步講,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醉駕入刑也是對所有人一視同仁的,按說不會引起某個群體的相對不公之感。可是,怪就怪在這兒,據說該新聞引起了一個群體的嚴重焦慮。在審議中,有人大委員認為醉駕即入罪對公務員不公平,因為公職人員犯罪后一般面臨開除公職的處分,“后果很嚴重”。
不管以如何平和理性心態來試圖理解這個詭異的“不公感”,我們都覺費解。首先,“醉駕即入罪”是否嚴苛,當然仁智自見。不少司機
朋友可能都覺得這規定不“人性”,貪杯的朋友更感到莫大壓力。壓力本應平攤的,為何公務員單單感到特別“嚴重”呢?
公務員犯罪后要面臨開除處分,但這只是一個內部管理條例。法律顯然不能以特定群體的內部規定為考量依據。否則,其出臺之時就已被貼上特權法案的標簽了。也就淪入古時“刑不上大夫”的陳腐窠臼,背后是典型的特權思維和邏輯。
再者,犯罪或遭開除,也并非獨家規定。按照一般合同,不少單位都有類似明文或不成文規定。所以公職人員的不公平感,無從談起。何況,對照現實,公務人員因掌握著更多社會和人脈資源,在人情社會,公務員的輕微違法違紀,很少被追究。即便“醉駕入罪”寫入刑法,執行中會不會遭遇人情阻力而大打折扣,都還未可知。就如對于貪腐,刑法也有嚴酷規定,但那些動輒受賄上億的巨貪,真正被正法的也沒幾個。而對小老百姓的執法不但很少打折,甚至還有不少無辜良民被“釣魚執法”的。從這個意義上講,醉駕入刑到底對誰
不公,還真很微妙。
從文化傳統和心理習俗上講,中國素來“有以吏為師”的傳統。公職人員遵紀守法,自然是底線,就算不搞道德綁架,不要求公務員率先垂范,依高于社會平均值的道德和法律標準行事,至少他們也該和普通民眾一樣遵守相同法律條款吧。從這個角度講,上述規定也不存在對公務員嚴苛的問題。
而熟悉現代政治規則的也該知道,政府受雇于民,民眾讓渡私人權利是為了讓政府和公職人員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務。而集納了大多數社會資源的公權部門和公職人員,很容易拿公共資源謀私利。所以,公務人員必須讓渡部分私人權利,以接受嚴格的公共監督,官員財產申報就源于此。而普通公職人員即便不需申報財產,總得在遵守法紀上和大眾保持一致吧。
你看,道理都快說盡了,結果還是不明白公務員對于“醉駕入刑”的不公感和委屈感從何而來。誰能告訴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