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春節過后,東西部開始打起了農民工的爭奪戰,在東部的上海,一些用工企業開著400輛長途大巴奔赴安徽、江蘇、河南、湖北等地,到家門口去接農民工回來。而西部的重慶,則拒絕向外輸出農民工,并派官員截留回家過年的農民工。
東部應加快經濟轉型
用工荒是中國經濟升級轉型的必然反映,有利于倒逼沿海經濟更好更快實現產業轉型升級。人總是有依賴性的,如果只需依賴傳統經濟就能穩賺穩發,也就不會真有那么大的動力去搞轉型升級,上至政府部門下至企業內部皆是如此。改革開放30多年,方方面面都具備競爭優勢的先發地區,現在反過來要和中西部這些后發地區爭奪同一批、同一類的人才,足以說明產業轉型政策在企業層面并未得到很好貫徹。(舒圣祥)
不一定是“劉易斯拐點”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著名經濟學家劉易斯曾提出著名的“二元經濟”發展模式,被稱為“劉易斯拐點”,他認為,在工業化過程中,“用工荒”使得企業不提高福利待遇就招不到新工人,迫使工業發展提升技術水平降低人力成本,迫使產業升級與轉移,使得生產成本高的地域的產業轉向相對落后地區和農村,帶動了落后地區的經濟發展以及農業技術水平的提高,從而實現從二元經濟向一元經濟轉變。
而地域間、城鄉間、貧富群體間經濟水平差別較大的我國,“用工荒”的過早出現,是否“劉易斯拐點”的到來,還當以審慎的態度去認識和面對。
農民工不僅僅是勞動力
若農民工的權利能夠得到應有的保障,則用工荒就是一個簡單的資源配置的問題,僅僅通過經濟的手段就可以解決。比如,通過提高工資、待遇的方式。問題是,用工荒的產生還與農民工的社會認同和自我認同有關。
所以,當用工荒已經成為一個社會問題時,視角就應該全面一些,應該深思一下:如何讓農民工成為城市的有機組成部分,而不僅僅是城市生活中低層的服務者、奉獻者。當薪酬和待遇已經難以體現城市挽留農民工的誠意時,用工者們必須把農民工看成是有血有肉、有追求的勞動者,把他們的全面發展看成是用工待遇提高的一個應有內容。
別忘了鄉村也有用工荒
前段時間我國不少地方極旱,抗旱遭遇了極大的困境,且不說無基本的抗旱設備和水利設施,連應有的人力都找不到。原因就是青壯年勞動力基本都去打工了。
我們還看到,當下,一些西部的就業部門正在勸說外出打工者“幫助家鄉建設”,而不再主動宣傳、組織人員外出打工。種種跡象表明,這樣做或可緩解當地、鄉村的用工荒。問題是,如果不讓農民外出打工,當地能提供得起體面的待遇嗎?我認為,農民無論是留守在家還是外出打工,都應該保持他們體面就業、尊嚴生活,并且應采取措施,平衡城市和鄉村之間的用工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