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月20日零時起,國家發改委上調國內汽柴油零售價,每噸漲幅均為350元,調價后北京地區93號汽油價格為7.45元。
統計數字顯示,2004年同期,北京地區93號汽油的價格為3.20元。比起當年,如今的價格已然翻番。
當下,油價上漲不足為奇。奇怪的是此次油價上漲的理由。
按照發改委有關負責人的說法,漲價首先是為了充分發揮價格杠桿作用,合理引導消費,抑制石油消費過快增長。其次,有利于保障市場供應。不漲價,“會抑制企業生產和進口積極性,導致國內成品油市場供應緊張,進而出現限供斷供、排隊加油等現象,增加社會運行成本,影響正常的經濟秩序,反過來會增加用油者負擔,推升價格總水平”。
歸根結底一句話,漲價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大好事。
照此邏輯,為了社會的繁榮興旺,房價應該漲,菜價應該漲,所有的一切都應該漲。只有漲價,才能保證供給。
毫無疑問,這有違常理。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說,物價長期維持在一個點位上,經久不變,不符合規律。只有隨著供應量和社會勞動成本等影響價格因素的變化而合理變化,才能有效地促進生產,調劑市場,滿足供給。
讓人糾結的是,中國油價獨樹一幟。國際原油價格漲,它跟著漲;國際原油價格跌,它卻不跌,被戲稱為“漲如脫兔,降如處子”。
中國人均收入遠低于美國,但油價卻遠高于美國。
有專家認為,中國油價“高燒不退”的一個主要成因是,定價機制存在問題。目前國內成品油零售的定價機制是由發改委來確定指導價,然后在指導價基礎上允許企業略微上下浮動,指導價是按照“原油加成本”的定價機制來決定的。
然而,成品油價格形成依據的國際原油價格基準應該是多少?國內平均加工成本、適當利潤等具體內容,霧里云里,從未明示。而沒有規矩,何成方圓?
定價時,給石油公司預留的利潤顯然過高了。有專家表示,既然價格形成的原點參考價格虛高,那么無論國際原油價格是漲是跌,中國油價可能始終維持在一個相對的高位。
近日,有學者在《南風窗》雜志撰文,探討中國的物價為什么比美國高,認為,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美國油價比中國便宜。
新華社曾刊文指出,油價與國際接軌實質上是定價機制與國際接軌,從改革長遠目標來看,定價機制走向市場化最終要完全放開油價,由企業根據國際國內市場狀況自主定價。
專家認為,現在是理順成品油定價機制的機會,“一件明明市場可以解決的事情,被行政干預之后,硬生生被復雜化。應該抓住目前的有利時機,盡早理順成品油定價機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