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全國人大代表葉青在“兩會”間隙接受早報記者專訪時表示,他自2003年從中南財經大學調任湖北省統計局副局長之后,連續8年就公車改革上交議案,但收效似乎不大,自己雖因率先車改被網友稱為“用車成本最低的清官”,卻“只影響到兩個半人效仿”。(3月7日《東方早報》)
公車改革有多難,從代表收效甚微的身體力行中,可見一斑。葉青的自我車改方案,是上下班一個月補貼油費1000元,出武漢辦公則實報實銷。從全國各地的現實情況看來,即使并非取消公車,只是限制公車濫用,也顯得舉步維艱、困難重重。
從1994年開始,我國的公車改革已經進行了將近17個年頭了。公車需要改革,早已達成社會共識,可面對從公共財政中源源流出的公車消費,卻一直難有治理之策,甚至一些地方的公車數量都是一個謎。葉青分析,公車改革難在取消公車領導會覺得待遇少了,領導開車感覺不安全。可說到底,公車改革緩慢依舊是權力制約不夠的表現,即使官員“屁股底下坐著一座樓”,即使公車開銷在耗費納稅人的錢,“怎么改”也沒見與民眾有多大干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