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食品安全,監管責任心需要加強,監管漏洞需要堵塞,對失職瀆職監管人員的問責和對不良商家的懲處需要從嚴從重。另外,食品安全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光靠政府部門的監管力量還不夠,還有必要發動社會力量參與
這幾天,有兩條關乎食品安全的新聞讓公眾很難淡定。一個是央視4月11日《消費主張》節目的報道:上海盛祿食品有限公司利用防腐劑、甜蜜素、色素等添加劑制作饅頭,工人還將過期饅頭回收再重新和面加工成新品,這些“問題饅頭”多被銷往華聯等大型超市。在記者暗訪時,工人稱打死餓死都不會吃自己做的饅頭。
另一個是4月12日《廣州日報》的報道:廣州新甜主義食品有限公司的陳國群廠長在接受采訪時表示,面包到期下架后全部報廢,“我們都不敢拿給豬吃”。但記者暗訪時發現,他們將過期面包重新回爐再造,然后送到“熱銷品”和“必選區”出售,員工稱這種做法已經有3年的歷史,是“工廠里公開的秘密”。
兩起先后遭曝光的案例,再次增強了公眾對保衛“餐桌安全”的緊迫感。很顯然,在一些不良商家那里,商業利益已經成為他們唯一追逐的對象,良知和道德底線早已跌到了地下室。然而,要解決食品安全問題,徒有道德譴責無濟于事,還必須從制度建設層面著手。
按照常理,食品安全問題茲事體大,應該是有關部門監管的重中之重,然而,一次又一次的食品安全事故卻在以無可爭議的事實證明,我們的監管工作仍存在較大問題。不法商家正是利用了諸多漏洞,以或者“無畏”或者僥幸的心態賺取了大量的黑心錢。
以此次遭曝光的“染色饅頭”為例,媒體報道中提及的這樣一個細節就值得玩味。據上海盛祿食品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員介紹,他們知道在玉米饅頭制作過程中添加色素屬于違規操作,但他們總是有辦法將監管工作消弭于無形。“他們來檢查,我們就把東西拿到辦公室給他們檢查,不讓他們去車間,他們一來我們就把車間的門關上,不讓他們進去。”這種應對之法實在稱不上“高明”,而且,與其說是監管漏洞,不如說明監管責任心不強,說其失職瀆職也不為過。至于說內中是否因有貓膩而故意睜一只眼閉一只眼,還有待相關方面調查。
打造食品安全,監管責任心需要加強,監管漏洞需要堵塞,另外,對失職瀆職監管人員的問責和對違法違規不良商家的懲處更應從嚴從重。當前之所以食品安全問題層出不窮,監管不嚴屢見不鮮,輿論普遍認為與處罰太輕、問責不嚴大有關系,以至于監管人員和不良商家有恃無恐。因此,有必要一方面嚴懲失職瀆職人員,另一方面嚴罰不良商家,并開辟消費者對不良商家的民事訴訟索賠綠色通道,讓制假制劣者付出沉重的代價。
還有,食品安全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光靠政府部門的監管力量還不夠,還有必要發動社會力量參與。
就在這兩天,瑞典民間機構卡羅林斯卡研究院化驗雀巢、喜寶在內的知名嬰兒食品時發現,里面可能含砷等有毒元素,像喜寶的有機桃和香蕉早餐麥片含1.7微克砷、0.13微克鎘和0.33微克鉛。這些主要來源于以稻米為基礎的原材料食品,這些稻米含高濃度的砷。
這些機構的化驗報告是否權威暫且不說,食品安全是一個寧可謹慎一點也不能馬虎的問題,他們相對專業的介入有利于倒逼權威部門及時關切、及時回應,或釋疑解惑,或解決問題。這種第三方力量的出現,無疑為我們求解食品安全問題提供了新思路。
大多數公眾只是普通消費者,他們不具備鑒定食品安全的專業能力,所以,培育和壯大這類民間組織,讓一些有責任感的專家和學者參與其中,以更專業的眼光幫助民眾緊盯食品各個領域,作為政府監管制度的有益補充。雙翼齊飛,這才能讓我們的餐桌多一層保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