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非希望工程”項目的利益譜系幾乎一片朦朧,希望相關各方繼續向公眾說明情況。只有用最苛刻的標準公開,才能澄清事實,挽救公信。
“中非希望工程”事件繼續發酵。公眾的好奇心繼續被“世界杰出華商協會”和“全球華商未來領袖俱樂部”牽著走。公眾質疑的正是,慈善平臺和這些商業平臺之間究竟有何關系,是否存在利益勾連。
近年來,國內慈善事業的發展雖是高歌猛進,卻也在很多時候泥沙俱下。現在,尤其警惕的是把慈善當做牟利的工具。
“世界杰出華商協會”官方網站上的組織結構圖顯示,“中非希望工程”和全球華商未來領袖俱樂部、儒商夫人俱樂部、天九儒商投資集團等都是“世界杰出華商協會”平級的下屬機構。這種盈利機構與非盈利機構混雜的組織結構,非常令人困惑。
很多企業家和知名企業也搞慈善活動,他們要么以項目制、要么以獨立基金會的方式運作,但不論是采取哪種方式,這些慈善項目皆能保持相對的獨立性,與企業的經營業務無關,更是獨立于企業的組織架構之外。機構不獨立,慈善怎么能純粹呢?“中非希望工程”能否保持充分的獨立性和公益性,就是令人擔憂的事情。
這種擔心并非空穴來風。記者獲得的一份“全球華商未來領袖俱樂部”宣傳資料顯示,在俱樂部服務內容中,會員將有機會與全球政要互動交流,還將在慈善公益活動中“實施協會發起的希望非洲工程”。如果“希望非洲工程”成為交錢才能入會的“未來領袖俱樂部”的服務內容之一,那“中非希望工程”能否徹底擺脫“投資回報”的嫌疑呢?
再比如,一位曾經參會嘉賓向本報記者爆料,就在昨天盧俊卿還現場勸募嘉賓支持“中非希望工程”,他稱,這會讓華商很有面子,“給非洲捐過錢,掛個友好大使的頭銜,別人會覺得這個企業家壞不到哪兒去。”
對于這些質疑,盧氏父女或許都應予以回應。
現在,很多企業家搞慈善,也有一些“私心”。他們或者把慈善當做謀求商業利益的“敲門磚”,或者,想在從事慈善的同時也能賺到錢,如郭美美事件中曝光的中紅博愛,就是如此。總之,很多人試圖通過一些所謂的“模式創新”將公益和私利兼顧,讓慈善和企業家實現共贏。這么做不可避免落入慈善倫理的悖論之中。
一個最基本的常識是,即便從事最純粹的慈善事業,都要承受強大的道德壓力和社會監督壓力,容不得有半點瑕疵;那些想通過慈善公私兼顧的,無疑將承受更加苛刻的監督。或許,要贏得公眾的信任,不但其慈善項目賬目要一筆筆公開,甚至私人企業的賬目也要一筆筆公開。
這種模式下,企業家支付的成本相當高昂,而且道德風險極高。事實上,現實中很難做到。很多人不但難以達到其所宣傳的良好目的,反倒是利用慈善牟利,玷污了慈善,嚴重損毀了慈善事業的公信。慈善界也應該認識到,這也不過是一種飲鴆止渴的發展方式。
現在,“中非希望工程”項目的利益譜系一片朦朧,希望相關各方繼續向公眾說明情況。只有用最苛刻的標準公開,才能澄清事實,挽救公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