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日的《廣州日報》再次聚焦太湖污染和治理問題。報道稱,上世紀80年代,蘇南地區經濟騰飛之時,造成了太湖嚴重污染。2007年太湖藍藻大爆發后,江蘇省級財政每年投入20億元專項資金用于太湖治理。5年過去了,藍藻依然年年爆發。去年11月,水利部相關人員稱,太湖流域60%以上的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劣于三類。
一首膾炙人口的《太湖美》自上世紀70年代唱響大江南北,還于2002年被定為無錫市市歌。如今,歌聲猶在,歌詞中最核心、最具底氣的“靈魂”——“太湖之美在于太湖水”,卻已不在。
太湖水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開始嚴重變質,“水底魚蝦肥”、“水邊蘆葦青”、“湖水織出灌溉網”、“稻香果香繞湖飛”等有關太湖兩岸優美的自然風光和豐盛的物產的描繪成為歷史。太湖水域嚴重富營養化,湖內的生態系統被嚴重破壞,魚蝦有異味、藍藻頻發,不僅無法灌溉,就連百姓吃的水質量都嚴重下降。
國家為此于1991年啟動了第一期太湖治理工程,但太湖的污染依然在治理中加速惡化。在2005年第二輪太湖治理工程前,水利部相關官員表示,太湖污染面積在第一輪開展治理時只有1%,但第二輪治理時則高達80%!
太湖流域的污染及環境治理過程,或許正是許多地方歷史發展變化的一個縮影。其中的經驗值得總結,而其中的教訓更應該吸取。
第二輪太湖流域的水質治理中,當初嚴重污染環境的企業已經“做大做強”,地方上不舍得狠心治理,對一些官員的政績考核也依然沒能從重視經濟發展速度上真正轉入經濟發展質量上來。更重要的是,流域的水體整治“多頭管理”、“流域管不了區域”等問題依然無解,一些區域為了自身發展,不顧所屬的流域水體環境整治,造成區域規劃與流域綜合規劃不接軌現象屢有存在,加之區域內環保、水利部門受制于區域整體發展,不能對區域內污染獨立作出客觀和果斷的懲治等,最終造成了水體污染依然普遍存在的現狀。
日前,環保部環境規劃院公布的《2009年中國環境經濟核算報告》顯示,我國經濟發展的環境污染代價持續上升,環境危機正在越來越嚴重地制約經濟發展。傳統工業化模式下建立在資源環境和公眾健康不斷透支的基礎之上的GDP增長,是種高消耗、高污染、高風險的發展方式。
《太湖美》名不副實的背后,我們已經丟失了太多,而太湖污染只是時下我國環境狀況的一個縮影。應該說,從中央到地方都已經意識到了環境污染對我國下一步發展的制約,也在努力嘗試更有效的治污舉措,只是在此之前的幾十年里,我們在環境問題上的欠賬實在太多了,導致現在的羈絆也很多。正如專家稱“太湖水30年能治好就不錯了”一樣,環境治理任重而道遠。但愿如此高昂付出的水污染治理,太湖能夠成為最后一個“樣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