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解放思想,改革開放,凝聚力量,攻堅克難”。胡錦濤同志7月23日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專題研討班上的重要講話,深刻闡述了當今中國應當“以什么樣的精神狀態”繼續向前,這是對執政者精神氣質的新描述,是對共產黨人時代風貌的新要求。
盡管還無法量化為具體數據,人類社會的歷程卻讓人相信,一個國家的精神氣質,對其經濟社會發展影響至巨。有人總結,什么樣的時代,就有什么樣的精神氣質;一個時代的精神氣質,決定了時代的品質。
我們深知,人是要有點精神的,沒有那么一股子氣呀、勁呀,不行。回首過去,正是共產黨人獨特的精神氣質,讓我們黨身處逆境卻絕地重生、屢遭磨難而愈挫愈奮。對于一個政黨、一個國家,精神狀態是團結奮進的內在靈魂、發展進步的根本動力。
社會劇烈轉型、改革持續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沖刺。正在“過大關”的當代中國,如何鍛造時代的精神氣質?
自今日起,本報評論部將推出系列文章。愿更多執政者解放思想,永葆與時俱進的銳氣;改革開放,永葆探索創新的朝氣;凝聚力量,永葆團結奮發的士氣;攻堅克難,永葆不懼風險的勇氣;為我們的時代標注新的精神高度,推動中國走向更好的未來。
英國思想家約翰·密爾說過,只有人類思維模式的基本構成發生巨大變化,人類命運才有可能取得巨大改善。
一部改革開放歷史,就是這樣一部思想解放帶動改革突破的歷史:從“真理標準大討論”中,突破“兩個凡是”的精神枷鎖,確立“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從“姓資姓社”的爭論中,突破“社會主義不能搞市場經濟”的思想禁錮,建立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思想是行動的先導、理論是實踐的指南,思想上能否破冰,在很大程度決定著行動上能否突圍。
這是為什么,鄧小平同志在改革開放初就諄諄告誡:“一個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一切從本本出發,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進,它的生機就停止了,就要亡黨亡國”;這也正如胡錦濤同志近期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專題研討班上仍然如此強調:“解放思想始終是推動黨和人民事業發展的強大思想武器”。
10年來,正是循著“思想解放—理論創新—改革突破”的路徑,科學發展在問題和挑戰中奮勇前行、不斷完善。沒有在經濟體制深刻變革中解放思想,深入認識“發展方式”的科學內涵,就沒有調整產業結構的不懈努力;沒有在社會結構深刻變動中解放思想,深入認識“民生需求”的日益峻切,就沒有建立世界最大社會保障體系的堅定決心;沒有在利益格局深刻調整中解放思想,深入認識“收入差距”的社會影響,就沒有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論創新;沒有在思想觀念深刻變化中解放思想,深入認識“權利意識”的逐漸覺醒,就沒有加強社會管理創新的改革探索。
方今之時,重提解放思想,已與改革開放初期不可同日而語。那時面對體制堅冰、思想禁區、一元表述,一提解放思想就能迅疾凝聚起沖破束縛的銳氣;而今,現實的語境已是多元觀念交流交融交鋒,有人感嘆:不是思想不夠解放,而是思想過于解放行動跟不上。另一方面,思想領域的論爭,也不再是純粹的觀念辯論,更指向深層利益訴求、社會矛盾和發展實際。在改革深水區堅持解放思想,需要執政者具備超越紛繁蕪雜思想觀念的戰略判斷力,需要處理好多元觀念與凝聚共識、改革實踐與理論創新、利益分化與社會整合、經濟增長與科學發展等重要關系,脫離發展實際講解放思想,容易將解放思想“口號化”、“標簽化”。
政治學研究表明,政黨所處的社會結構和政策環境在不斷變化,政黨的意識形態、組織形式應該與之相適應,而適應性嬗變的前提是保持思想的彈性、開放與活力。胡錦濤同志多次指出,“解放思想是黨的思想路線的本質要求”,“解放思想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大法寶”。作為世界上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執政黨,應該力避主觀偏見窒息改革嘗試、警惕習慣勢力束縛創新努力、防止思維定勢貽誤發展機遇,以“不唯書、不唯上、不唯權”的科學態度,堅持解放思想、與時俱進,為改革創新掃除教條束縛、拓展思想空間。
一位外國觀察家曾這樣形容:人類的21世紀是從1978年開始的。這是因為,始于這一年的思想解放,開啟了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走向變革的偉大航程。如果說“一切始于解放思想”,那么在未來,只有繼續解放思想、永葆與時俱進的銳氣,才能推動社會主義中國趟過深水區、走向新時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