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山西晉中的詹女士今年春節過得很不愉快,本來應該合家團圓的春節,卻因“除夕不能回娘家”的陋習,離婚的她帶著孩子在賓館過了一個除夕。記者采訪發現,一些過年老習俗不但沒能增加年味兒,卻給很多人帶來了煩惱。
寫春聯、貼門神、包餃子、舞獅子……這些傳承千年的春節習俗,都能烘托出濃濃的節日氣氛,傳遞春節特有的溫情。與此同時,諸如女兒不準回娘家過除夕、初五不許走親戚、正月里不能理發、農村賭博等很多地區春節期間的“傳統習俗”,則在割裂家庭溫情,約束人們行為,影響社會風氣。
眼下,不少人都在抱怨春節越過越沒勁,“守住年味”的呼聲日漸高漲。不過,守住年味并不等于一味地因循陋習,在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也要對缺乏正能量的落后民俗說不。“嫁出去的女兒不能回娘家過年”,本身就是舊社會對女性在人格上的一種歧視,且有悖于新時代“常回家看看”的法律規定;至于初五走親戚會破壞財運,“正月不剃頭,剃頭死舅舅”等民間說法,更是充滿了封建迷信色彩,完全沒有科學理論依據。對于這樣的春節陋習,公眾應該主動移風易俗,摒棄已經不適應現代社會的過年內容,有關部門也應做好宣傳引導工作,指出陋習的荒謬,卸掉人們尤其是老年人的思想包袱。
事實上,作為一項有著幾千年歷史的傳統節日,春節習俗也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社會發展和時代進步,看春晚、短信拜年、旅游過年、電子鞭炮等為節日注入新元素,成為新民俗。北京民俗學會秘書長、民俗學專家高巍就指出,“昨天的時尚是今天的民俗,今天的時尚就是明天的民俗,今天我們很多嘗試性的東西,如果能夠被更多的人認可、遵守,必將成為明天的民俗,成為時代所賦予的新民俗。”在歡度春節時,人們不妨多多嘗試新的過年方式,豐富節日內容,用時尚元素占領節日陣地。
與那些舊時代的“余毒”相比,春節賭博忙暴露出節日期間文化娛樂的貧瘠。現在城鄉差距很大程度上不是體現在物質生活而是精神生活,不少農村樓房越蓋越高,公路越修越寬,但文化娛樂設施和項目嚴重匱乏,精神生活十分貧瘠。外出農民工見慣了城市的繁華,過年回到家鄉便覺得無所事事,于是賭博找樂子就成了另類的年文化。如果農村能擁有規范的文化書屋和體育活動場所等公共文娛設施,當地政府在農閑時節和春節等傳統佳節組織開展小型多樣、健康向上的文體娛樂活動,農民就會很自然地離開麻將桌、步入文化園,涌進健身場。
春節意味著一元復始,萬象更新,在除舊布新的同時,不妨盤點一下還有多少過年陋習在因循守舊。最好讓這些越來越跟不上時代節拍的節日元素,也能早日“辭舊迎新”。只有不斷革故鼎新、與時俱進,春節才能更加充滿生機和活力,蕩漾出濃濃的中國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