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新華網報道,在南京青奧會倒計時100天新聞發布會上,有記者問國家體育總局副局長肖天,越南放棄2019年亞運會,中國有無意向承辦。肖天回應,截至目前,亞奧理事會沒有和中國聯系,同時也沒有一個中國城市提出要申辦這一屆亞運會。南京市委書記楊衛澤接話:“南京是有條件辦的,既然能夠辦青奧會,就能夠辦亞運會,如果需要的話,我們是愿意承辦亞運會的。”
今年4月,越南宣布放棄2019年亞運會舉辦權之后,誰來接手的問題備受關注。我國是亞洲經濟形勢最好的國家之一,亞運會也確是展示城市實力和精神風貌的好機會,所以,國內有接手想法的城市,未必只有南京。如果亞運會最終在我國舉辦,未嘗不是一件幸事。
從肖天副局長回答看,接手亞運會有兩種途徑:一是亞奧理事會和我國聯系,希望我們承辦;二是有承辦意向的城市主動申辦。“如果需要的話,我們是愿意承辦亞運會的”,楊衛澤說的顯然是第一種情況:如果亞奧理事會希望中國舉辦,南京可以“站出來”。楊書記的表態,表達的是一種國家形象層面的擔當。
也許哪天,亞奧理事會真的聯系我們;也許哪天,就有中國城市主動申辦。主動申辦,城市出于自愿自不待言;即使亞奧理事會主動聯系,是否接手仍以自愿為前提。要主動申辦嗎?人家找上門來我們是接還是拒絕?對于有舉辦想法的城市來說,有些問題要提前想,有些工作要提前做。
第一,算得失賬。對于放棄亞運會,越南的解釋是:“如果以舉國之力拿出5億美元來辦亞運會,并非不能辦到……但在當前的經濟環境下,‘好錢要用在刀刃上’。”辦亞運會不意味著一定賠錢,也不能完全算經濟賬。但大型賽事投入巨大導致財政虧損赤字,賽事結束后場館閑置維護費用不堪重負等方面,國內國外教訓不少。接手是有利于城市未來發展還是相反,是首先要考量的問題。
第二,聽百姓意見。舉辦亞運會不完全是一座城市的事兒,但首先是它的事兒。錢,主要來自這座城市市民的納稅;辦得好享受榮光辦得不好承受苦果的,也主要是這些市民。對于要不要接手,他們最有發言權。
網上有人批評楊書記,稱“亞運會不是書記想辦就能辦”。我要為他說句公道話,他不過是表達了一種擔當,并沒說南京一定要辦。不過,提醒在這件事上要尊重民意而不能聽憑“官意”,上述批評的聲音作為“預防針”是有價值的。而這樣的“預防針”,并不僅僅打給南京。
第三,走人大程序。做了前期調研,也聽了百姓意見,最終辦還是不辦,誰拍板?當地人大是權力機關,每一分錢的承辦費用也都要它“點頭”,只有它是合適的拍板主體。
經過了這些程序,無論最終結果是辦還是不辦,對一座城市的市民來說,都是幸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