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28日下午,河北張家口蔚縣柏樹鄉8歲男孩被11名同學圍毆致死,由于所有涉案人員均不滿14周歲,故依法無需承擔刑事責任。人們尚未從北京奶西村少年暴力的陰影中走出,柏樹鄉8歲男孩的離世再次像把利劍直刺人心。
在社會民眾悲憤之余,大眾媒體將青少年的暴力問題作為熱點問題加以報道;相關部門也格外重視這起事件。可以說,當下青少年暴力問題已然成了社會關注的焦點,其中,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作為該問題的癥結所在,被推到了輿論的制高點。
反觀全社會對該類事件的處理方式,似乎在事件發生后,大家總能找到問題的癥結所在。有的人認為部分青少年缺乏最起碼的道德教育,他們對文明規則的無知和對生命的藐視,使內心滋生出暴力的種子。還有的人將暴力解釋為只是青春期萌動的表現,愛沖動、愛表現的個性問題等等,繼而在語言上將陽光投射進每個人的內心,并聊以自慰道問題總會得到解決。這種對待問題的方式使得我們分析的太多,做得太少,不經意間對種種幾近令人麻木的社會問題敷衍了事。因此,到最后媒體的報道大多成了爛尾新聞,終會被大眾習慣性遺忘。相似的悲劇、相似的命運依舊上演在不為人知的角落;同樣撕心裂肺搬的哭號,同樣刻骨銘心的痛楚終會像夢魘般纏繞著一個又一個原本幸福的家庭。
如果反思僅停留在認知層面而不去踐行,那么就成了思想的巨人,行動的矮子,再振聾發聵的標語對切實解決問題來說,也無濟于事。反思固然是好事情,但泛泛的議論必須要上升到科學的、系統的政策制度層面,從細節上做好頂層設計。同時進一步來講,我們必須認識到再完善的政策制度也并非萬能,必須強化對條例的執行力。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凈化青少年的成長空氣,才能培養全民向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歸根結底,為防止青少年暴力問題成為社會毒瘤,學校、家長需提高道德教育意識,青少年自身需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政府需完善相關的幫扶政策并監督其有效的加以落實。
除此以外,提高民眾對留守兒童及外來務工子女的關注度是迫在眉睫之舉。人心帶來的溫暖才是根治青少年暴力問題的根本。友善、尊重、悲天憫人等道德品質會傳遞出積極向上的正能量,融化問題少年內心的堅冰。而構成社會主體的民眾應該從心里上認可留守兒童和外來務工子女,切莫帶上有色眼鏡區別對待,使本就缺乏家庭溫暖的孩子們承受著生命不可承受之重。孩子們從情感上遭受的歧視是一輩子的陰影,比物質條件的差距帶來的后果更為不堪設想。民生的發展、人本意識的提高需要我們寬于待人、精于教育。社會需要教育孩子懂得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惡丑,什么是該做的、什么是該遠離的?每位成年人只有具備了這種教育孩子、善待孩子的意識,才能盡可能的防治青少年的暴力問題。
社會組織切實履行職責是防止青少年暴力事件的要義所在。學校教育是以影響受教育者的身心發展為直接目標的社會活動,但是由于學校過分強調學習的重要性而忽視對學生德行的培養,造成當代部分青少年對于暴力行為本身的惡劣性沒有認識到位。尤其在互聯網時代,青少年長期沉浸在俠盜獵車手和撕裂人等暴力游戲中,對于價值觀尚未完全形成的孩童來說,在虛擬世界里形成的暴力心理難免會延伸到現實社會中來。這就要求游戲的生產商、互聯網的管理者在謀求經濟效益的同時,對孩童的價值觀教育多一份責任、多一份擔當。而學校教師、學校機構要切實把思想品德教育落到實處,對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多一份守護、多一份監督。
政府對留守兒童和外來務工子女給予特殊的教育政策是預防青少年暴力事件發生的良策。無論是教師還是校園硬件設施等教育資源在城鄉之間都出現嚴重失衡的局面,農村孩子的升學率越來越低,邊遠鄉村讀大學人數呈逐年下降的趨勢,更有政協委員拋出不要鼓勵農村孩子上大學的歪論。種種現象充分暴露出政府對鄉村孩童教育的幫扶力度是遠遠不夠的。政府需要在鄉村孩子和外來務工子女的教育問題上給予更多的資金投入,提高當地教師的文化素質和教學能力,普及農村子女升學的優惠政策,豐富孩童的課余生活和知識結構。
青少年暴力事件留給我們的不應當僅僅是反思,更多的應是將反思的書面性結論轉化為點點滴滴的行為。總而言之,預防和解決留守兒童和務工子女的暴力問題,需要來自政府、學校等社會各方面的努力,只有把大家的力量擰成一股繩,我們才能給予孩子們一個健康快樂的成長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