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百年來,人類科技突飛猛進。科學技術空前輝煌,人類創造了歷史上前所未有的科學成就和物質財富。得益于科技在各個領域的廣泛應用,我們的工作、生活方式發生了極大變化,我們的思維、觀念和對世界的認識也與數十年前大不相同。足不出戶可知天下事,人類足跡已經企及太空,衣食住行都來自世界大工廠……如今,離開高科技,我們的生產生活已經無法正常進行。
然而一味追求科技的片面發展已弊端初現。首先,隨著網絡與生活的緊密結合,信息大爆炸,人們的耐心成為稀缺品。據統計,國人人均年閱讀量不足3本,淺閱讀、碎片化閱讀取代深度閱讀成為人們獲取資訊的主要方式。博客衰落了,更短更具時效性的微博和微信炙手可熱。信息和知識獲取的如此方便快捷,以致不少人已經不愿意獨立思考。其次,物質財富井噴式增長,就像著名學者劉易斯·芒福德指出的那樣,為了獲得更多、更豐富的物質財富,人們犧牲了時間和當前的快樂,只是將幸福簡單地與擁有汽車、浴缸和其他機械產品的數量劃上等號,芒福德將之稱為“無目的的物質至上主義”。此外,不容忽視的還有與科技應用伴隨而來的環境問題。
針對這一系列現象,有評論家因此指出:“當發展著的物質科技生產力忽略、脫離開民眾精神力的時候,就會喪失它應受人控制并為人服務的真正本質,而變成與人對立的異化力量。”世界知名未來學家,《連線》雜志創始主編凱文·凱利在《科技想要什么》一書中,特別強調了一句話:“科技想要的。就是人類想要的。”有觀察家認為,未來科技最關鍵的發展方向是走人性化之路。片面發展科技出現的這一系列問題正是由于忽視了人文對科技的重要作用。科技只有融合了人文才能貼近人、服務人,這也是人類不斷發展科技的初衷。
令人振奮的是,當下人們已經意識到了科技與人文融合發展的必要性與急迫性。習近平主席在2014年6月9日召開的中國科學院第十七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會上強調,要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堅持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方針,加快創新型國家建設步伐。而中國特色的自主創新政策正是中國的科技發展與中國人文的良好融合。我們國家的科技發展將朝著健康可持續的方向前進,直接受益的將是我們每一個中國人。同時,每一個站在信息時代浪潮中的人,面對科技發展帶來的信息大爆炸、文化多元化的瞬息萬變的世界,更要保持清醒的頭腦,獨立思考,建立自己的人文世界,才不至于迷失自己。
科技與人文發展“攜手同行”,讓“人文的精彩”融入“科技的呆板”,相信人文科技將帶來更美好的人類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