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各地來說,勇于創新、敢于探索,是政治要求,也是發展機遇;是執政壓力,更是改革動力
10月13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七次會議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央通過的改革方案落地生根,必須鼓勵和允許不同地方進行差別化探索”。一時間,基層創新、大膽探索、找準需求等關鍵詞引發輿論激情。
十八屆三中全會啟動全面深化改革大幕,人們明顯看到,這輪改革有著不同于過去的一些特點:一是對“頂層設計”尤其重視,強調“摸著石頭過河和加強頂層設計的辯證統一”;二是要求在法治下推進改革,重大改革決策須“于法有據”;三是反腐倡廉、從嚴治黨治吏的力度前所未有。面對新的形勢,有一些人擔心:強調“于法有據”,是否意味著“大膽探索”得收一下?要求“上下對稱”,是不是意味著基層試點不能“差異化”?
“既鼓勵創新、表揚先進,也允許試錯、寬容失敗,營造想改革、謀改革、善改革的濃郁氛圍”,來自中央的堅定聲音,將這些顧慮徹底打消,為積極探索的基層改革者注入強勁動力。
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務越重,越離不開基層的探索實踐。黨的十八大以來,從現代治理到創新驅動,從簡政放權到依法治國,我們在改革的頂層設計上力度空前、成效顯著。與此同時,中央積極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先行先試。一個典型例子是,今年,國家又確定了包括京津冀在內的8個區域,推進全面創新改革的試驗,加上這兩年批準的新區,國家級新區即將擴容至15個。正是“頂層”與“基層”的良性互動,推動著改革落地生根,不斷取得突破。
社會是一個復雜巨系統,要實現信息對稱殊為不易。計劃經濟時代,曾有新華社內參反映街上很多人“披頭散發”、有損形象,調查發現是發卡供應不足。當時的副總理親自主持調集鋼材生產發卡。但很快又發現,原材料夠了,可制作發卡的設備又不夠了。離開了基層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再“精密”的計劃和設計也容易落空,我們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把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兩種力量對接起來,把蘊藏在個人和基層的創造性充分釋放出來。
深水區的改革,情況錯綜復雜。近期引起社會熱議的專車改革,之所以推動不易,就是因為涉及復雜的利益調整。人民的利益要維護,但“人民”是具體的,一部分人的需求,也許跟另一部分是矛盾的。不搞一刀切,鼓勵差異化探索;結合大局利益、地方實情,才能找到合理有效的具體方案。
坐在辦公室討論,是永遠找不到這種方案的。中央已經明確,既發揮頂層設計對基層實踐的引領、規劃、指導作用,又鼓勵各地因地制宜,把握好政策界限范圍、尺度、節奏。看準后大膽試,把基層改革創新中發現的問題、解決的方法、蘊含的規律及時形成理性認識,不僅可以更好實現改革落地,更有助于制度創新。
最近這些年,世界各國都在關注改革、嘗試改革。有西方經濟學家認為,中國改革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允許基層和民間做豐富的探索,然后整合到具體的制度創新中去。“摸著石頭過河”,這個30多年來最寶貴的法寶不能丟。中央提出要“把鼓勵基層改革創新、大膽探索作為抓改革落地的重要方法”,對各地來說,勇于創新、敢于探索,是政治要求,也是發展機遇;是執政壓力,更是改革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