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各描前景,到一張藍圖;從各自為政,到攜手并進,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實施以來,三地治理思路和融合方式的重要轉變說明,在京津冀整體層面的規劃越硬,更有利于三地發揮各自的“軟優勢”
京津冀協同發展,近日有兩件各界十分關注的事。一件是《“十三五”時期京津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印發,另一件是北京新的城市總體規劃完成修編,2月17日經北京市委常委會審議通過,將上報國務院京津冀協同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
把兩件事放在一起說,是因為兩者有太多相通相聯的地方。指導思想一致,上位約束一致,都在《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的總框架下,分工不同,但目標一致,路徑一致。
北京治堵,常有一個說法,叫“交通擁堵,根子在規劃”。發展中的亂象,為何會追根溯源到規劃上去呢?這就是過去各描前景帶來的問題,城市有城市規劃,行業有行業規劃,市里有考慮,區里也有考慮,各事其主。此次北京修編城市總體規劃,有兩個根本改變,一是“多規合一”,二是“左顧右盼”。
“多規合一”,就是30多項規劃,合并為一個。梳理各類規劃的發展目標和實施時序,將城市規劃、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土地利用、產業、交通、市政、歷史文化保護、生態資源、城鄉統籌等各項規劃,在同一張底圖上落實和疊加,最終呈現“一張藍圖”。此次修編,也不再只種自己“一畝三分地”,而是要“左顧右盼”,與天津、河北的規劃實現無縫對接,從而在更大尺度內,合理展開城市空間布局。
這個轉變,不可謂不大。而更深層次的轉變,是將藍圖式變成實施式,也就是說過去是柔性約束,將來是剛性約束。以人口為例,北京的規劃從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先后提出了多個人口限制數,但屢限屢破,問題卻不斷疊加。現在,《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京津冀“十三五”規劃均明確了2300萬人口總量的“天花板”,北京的城市規劃則將這個限制具體承接落地。北京市委市政府以此為硬約束,將指標逐年逐地分解。2015年初,當年指標分解時,市內16個區都覺得是個天大的難事,但到年底考評,全部完成了人口調控目標!規劃的剛性約束,威力初現。
發展與生態并重,是新的發展理念在規劃中的具體體現。過去的規劃,更重視發展指標,缺少生態保護的剛性約束指標,缺少城市開發邊界約束,使得“攤大餅”式的無序蔓延,自然資源過度消耗,成為城市建設中的普遍現象。此次京津冀“十三五”規劃提出要建設生態修復環境改善示范區,北京新修編的總體規劃,全面統籌融合山水林田湖等生態資源,搭建全域空間的管控體系,具體劃定生態紅線、城市增長邊界,目前已初步劃定的生態紅線區面積約占市域面積的73%,生態不可侵犯的剛性約束正在確立。
讓約束硬起來,還有無處不在的協同意識。年初,北京把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作為市委市政府的頭等大事;年尾,把協同發展作為一個重要部分,落實到政府各部門一把手的年度述職中。也就是說,推進三地協同發展,不是口號和目標,而落實到了干部考核的剛性約束中。
從各描前景,到一張藍圖;從各自為政,到攜手并進,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實施以來,三地治理思路和融合方式的重要轉變說明,在京津冀整體層面的規劃越硬,更有利于三地發揮各自的“軟優勢”。作為區域協同發展的國家級試驗區,京津冀正在完成的“高難度動作”,必能提升整個地區的“發展指數”,推動三地發揮各自優勢,實現區域經濟的深度整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