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幫助考生提升申論答題水平,浙江公務員考試網(www.ikeluosi.com)特別推薦申論熱點解讀“消費扶貧,拓展脫貧新路徑”。希望考生閱讀本文,對申論熱點的把握有一定的幫助。
【背景鏈接】
在上海的餐廳品嘗西藏生產的青稞,在北京的飯館挑選云南生產的火腿,通過手機軟件下單來自全國各地的扶貧公益套餐……2019年10月,國務院扶貧辦發布的數據顯示,消費扶貧正成為東西部扶貧協作新亮點。從麥田到餐桌,從果園到超市,消費者舌尖上的美食,為脫貧攻堅打開新的路徑。
【公考角度解讀】
[提出觀點]
消費扶貧,就是利用消費端為脫貧攻堅注入強大力量,讓更多的消費群體采購貧困地區的扶貧產品與服務,以此拉動貧困地區的脫貧。客觀而言,這是舉全國之力開展脫貧攻堅的非常之舉,目的就是為了讓貧困地區能夠早日實現脫貧致富奔小康。
[綜合分析]
消費扶貧,一頭連著貧困地區,一頭連著廣闊市場,它的最大特點是運用市場機制,動員社會力量參與到扶貧過程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采取有效措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確保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消費扶貧,是有效落實這一要求的扶貧方式,也是社會力量參與脫貧攻堅的重要途徑。
貧困地區的特色產品與消費者的相遇,不僅豐富了人們的餐桌,而且在實踐中開拓了一條更可持續的扶貧之路。同時,也有助于調動貧困人口依靠自身努力實現脫貧致富的積極性,促進貧困人口穩定脫貧和貧困地區產業持續發展。以產品為媒介、用消費搭橋梁,說到底是對市場規律的尊重。應該看到,有的貧困地區并不缺少資源稟賦,一些“土特品牌”和“馳名產品”不僅具有經濟價值,而且還蘊含寶貴的文化屬性。然而,或是苦于交通不便,或是囿于觀念認識,這些“寶貝”往往運不出去,打不開銷路。而通過培育市場、拓展銷路,在幫助當地直接創造財富的同時,也在培育當地群眾的市場意識和發展思維,讓脫貧的機會近在咫尺、觸手可及。從自種自收到規模經營、致富增收,這既是由“外部輸血”向“自我造血”的轉變,也是激發市場活力、增強干事動力的結果。
消費扶貧一定程度上實現了不同地區的優勢互補、互利共贏,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協同發展、共同發展,成為我國多層次、多形式、全方位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格局的一個縮影,用好消費扶貧這個抓手,更加廣泛、更加有效地動員和凝聚各方面力量
[對策措施]
一是出臺鼓勵“消費扶貧”的政策和管理制度。支持電商平臺設立扶貧專賣店、電商扶貧館和扶貧頻道,鼓勵電商平臺給與“流量”等支持。鼓勵電商平臺對于打著“消費扶貧”的商家進行監管和查處,讓消費者“一鍵直達”,不再為“識別”而煩惱。
二要建立產品追溯體系。做到“統一監管、統一認證、統一備案”,通過統一發放的追溯標識(二維碼標簽,電子標簽……)等賦予產品“身份證”,確保追溯信息的可信度和可追溯性。
三是要保證高質量產品的有效供給。要指導貧困地區建立農副產品的生產標準,分揀標準和質量標準,擴大優質農產品規模,加快農業種養結構調整,確保優質農產品供應供給。強化質量監管,確保產品質量安全。
四是積極宣傳優質農產品。發掘和宣傳貧困地區產品的綠色、生態等品質優點,引導更多消費者參與到貧困地區的產品購買中來,通過直接購買貧困村貧困戶的產品和服務促進貧困群眾增收脫貧。
資料來源:
人民日報:消費扶貧,拓展脫貧新路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