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資料】:
5月24日,備受關注的“湖南高校職稱評委開房收錢”一事有了最新進展,涉案的湖南警察學院教授劉一兵因涉嫌違法已移送司法機關。據其同事透露,高校職稱評委收錢不是什么秘密,也并非個別現象。劉一兵一入這個“圈子”,可能身不由己。(5月25日《北京晨報》)
5月4日,有微博爆料,湖南高校教師職稱評委名單剛確定,參評教師即開始送錢。一名劉姓評委為方便老師送錢,在酒店開了套房并廣而告之。5日,湖南省教育廳已終止劉姓評委本年度高校教師系列職稱評審專家資格,有關情況正在進一步調查核實。
【原因分析】:
從學歷造假到論文抄襲,從違規課題評審到如今的開房賣職稱,學術界的浮躁與腐敗問題已然從社會角落走入了公眾視野,不僅降低了職稱的公信力,同時造成了惡劣的負面影響,也給我國教育帶來了嚴重的損失。造成這些現象產生原因主要有現行職稱評定體制存在問題,缺少監督與處罰措施,部分從事職稱評定人員缺少職業道德和部分人群功利意識
一是長期以來,我們的職稱評定體制未能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致使現行職稱評定體制不完善,對于評定過程缺少監督程序,對于違規行為缺少處罰措施,使得評職評定牌一個監管真空狀態。這是造成職稱瘋狂的根本原因。
二是部分從事職稱評定的人員缺少職業道德的約束,拜金主義抬頭,由原來的向專業能力看齊,到如今一切向錢看齊是造成職稱“瘋狂”深層次的原因。這位教授,主動把自己的酒店房號告訴需要參與評審的教師,主動發短信提示教師前來送錢,如此積極主動的姿態,何來被動,被迫的意味?這已經是明目張膽地伸手要錢,赤裸裸地索賄了。
三是受市場經濟的影響,拜金主義抬頭,部分人群的功利意識嚴重,為“職稱瘋狂”提供了滋生的土壤。
【解決之道】:
要讓職稱不再“瘋狂”需要從制度與監管、從事人員職業道德和對良好社會風氣的宣傳方面下功夫。
一方面,相關部門應開展調研、調查活動找到職稱評定機制的漏洞,盡快完善健全職稱評定的制度,明確責任及對應處罰措施;同時成立專門的監督機構,將媒體監督與民眾引進來,實行對評定過程的全面監督,并強化處罰措施,加大其違規成本。
另一方面,加強從業人員職業道德的引導與規范,通過專項教育宣傳活動或座談、討論等形式,改變從業人員的錯誤認識,樹立正確的職業道德;同時,還應該加強對拜金主義的打擊力度,弘揚社會新風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