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概述
2013年3月23日晚,“地球一小時”全球接力活動來到南京。然而,根據南京電力公司的統計數據,當晚8點30分,網供負荷最高為485萬千瓦時,活動開始后的8點40分,負荷竟然達490萬千瓦時。這也是南京參與這項全球環保行動5年來,第一次出現這樣難堪的局面。
“地球1小時”也稱“關燈一小時”,是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在2007年向全球發出的一項倡議:呼吁個人、社區、企業和政府在每年三月最后一個星期六20:30至21:30期間熄燈1小時,以此來激發人們對保護地球的責任感,以及對氣候變化等環境問題的思考,表明對全球共同抵御氣候變暖行動的支持。2013年因西方復活節的緣故,活動時間進行了調整。
以一項活動喚起人們的意識,第一次的新奇感往往能激發人們的參與感,即使對個人生活有所影響。但如果活動一直停留在一種形式或者模式,人們獵奇的心理必然折扣,參與的熱情極度消減,僅憑上次喚起的責任感恐怕起不了多少作用。“地球一小時”活動遇尷尬,凸顯了人們參與熱情的淡薄,對活動的冷漠。但深層次原因是人們對活動的心理倦怠,或者直白的說是對活動的“后天性失望”,活動年年有,甚至天天有,為什么結果依舊,這才是思考的重點。
相關評論
@地球一小時中國區活動推廣大使李冰冰:地球是我們共同的家園,每一個人都有責任節約能源。我希望能用我的力量,號召更多的人參加這個有意義的活動,一起表達我們應對氣候變化的決心。
@著名的鋼琴家郎朗:黑暗環境中欣賞音樂更能高度集中,完全投入旋律之中。那一刻,你會深受感動,并會引發想象力。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喬新生表示:地球一小時環保活動表達的是人類對能源消耗的憂慮,是一種姿態。其實無論贊成還是反對,都是多元化社會的特點,而問題的關鍵在于,我們如何去看待這些不同的意見和態度。
@中山大學公民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曲棟:“地球一小時”是一種非常典型的參與式的環保公益倡導活動。“很多人知道應該保護環境,但這只是一種意識,當具體到行動的時候,很多人并不知道能做什么。但‘地球一小時’從‘熄燈一小時’這樣一個非常簡單的動作入手,逐年加入比如‘不開車'’不剩飯‘等其他更多的行動倡議,讓更多的人在建立環保的意識之后進一步了解到了該如何采取行動。因此,如果僅僅從’關燈一小時到底省不省電‘這類角度來討論’地球一小時‘的意義或許有失狹隘,人們更應該看到它在人們的理念與行動之間架起的橋梁。”
模擬題
“地球一小時”呼吁人們在每年3月的最后一個星期六晚上停止用電一個小時。南京已連續5年參與該的活動。但是,在今年的活動期間,南京的用電量卻一度超過活動之前。“地球一小時”活動遭遇尷尬,請問你怎么看?
參考答案
“地球一小時”又稱“關燈一小時”,是一個旨在倡導和呼吁人們節約用電,愛護環境的公益活動。在今天地球人口日趨飽和,生態環境日漸惡化的背景之下,這樣的活動就顯得非常必要。但是,一直以來,“地球一小時”活動也飽受爭議,現在,該活動又遭遇尷尬,其中所反映出的問題,值得我們思考。
該活動遭遇到這樣的尷尬,反映出人們參與活動積極性的降低。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宣傳力度不夠,活動認可度不高。作為一項公益性的活動,需要社會廣泛的參與,這就需要再活動之前在社會上進行廣泛的宣傳,讓更多的人意識到參與活動的意義所在。本次活動雖然也邀請李冰冰等一些明星的參與,但是社會認可度不高,民眾參與熱情不夠。第二,就活動本身來講,地球一小時活動每年只舉行一次,間隔時間過長,難以形成長效影響,更難以使民眾形成節約用電的好習慣。活動時間又是定在晚上人們用電的高峰時間,人們用電需求較大。所以,關燈一小時將使很多人很不適應,不愿參與。第三,地球一小時的活動目的更多的是在于宣傳一種保護環境的文化,而不是在于活動本身的節電效果。但是,很多人不能理解活動的初衷,認為每年一次的節電活動并不能真正起到節約效果。甚至有人認為該活動就是一種“形象工程”,從而不愿參與。
針對這一活動所反映出的一系列問題,我們可以采取多種方法進行解決。第一,就宣傳方式來講,除了面向全社會的常規手段之外,我們還可以采取一些更有針對性,更靈活性的措施。比如,招募社區志愿者深入社區進行互動,在活動期間組織開展以節約用電為主題的篝火晚會,燭光晚會等。第二,“地球一小時”活動不應只停留在活動當天,應該形成長效的宣傳機制,倡導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從小事做起,愛護環境。在“地球一小時”的口號之外,宣傳一些諸如“早睡一小時”、“散步一小時”的生活理念等。第三,宣傳之中,要側重宣傳該活動的宗旨并不在于當日的節電量大小,而在于給每個人一個愛護環境的方法,告訴每一個人都能通過身邊小事為保護環境出一份力。從而消除人們對于該活動的疑慮。
保護環境要從一點一滴做起,從身邊小事做起,從我做起。對于“地球一小時活動”,我除了要積極參與以外,更應該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貫徹保護環境的理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