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現象的考情】
社會現象的分析一直以來都是考生的學習的難點,為什么呢?原因很簡單,社會現象豐富多彩,類別眾多,比如按照傳統的分類,社會現象可以分為政治類的社會現象、經濟類的社會現象、文化類的社會現象,每個現象的子類又都包含了許許多多的事件。所以,要對這些現象做出一個比較深刻的分析解析,對于一般的考生來說確實存在著不小的難度,畢竟我們的知識不可能窮盡所有的社會現象。
那么,我們應該如何應對這樣一個挑戰呢?浙江公務員網專家認為,首先,我們應該從社會現象的分類上下功夫,也就是說,我們必須打破政治類、經濟類、文化類社會現象的分類標注,將社會現象重新裝進一個比較好操作和識別的分類當中。所以,面對社會現象,我們需要按照現象的性質來分類,也就是按照好、壞、中性的標準將各種社會現象分類。
【社會現象新分類】
第一種社會消極類現象,此類現象對社會不產生積極影響,造成了負面的影響,比如消極類現象、惡俗文化現象等,都是要受到批判的。所以,對于此類現象的分析模式就可以歸納為,承認現象危害+加強制度建設+加強思想建設。總之,面對此類消極現象的思路就是承認危害,然后就是加強整改。
第二種社會積極類現象,此類現象對社會產生了積極地推動作用,給大眾以鼓舞,是我們必須要學習和吸取的現象。面對這種現象,我們的總體思路為肯定積極作用,分析其內5在原因,找到其規律,然后在今后的工作中進一步加強。
以上兩類社會現象不是申論材料的主流,因為申論考察的主流是有爭議的現象,或者說是沒有明確定論的現象。這樣的現象更具有考察特點,也更容易考查出考生的水平。所以,我們將這類社會現象定義為中性類現象,比如網絡人肉搜索這個現象就屬于此類現象。面對這種現象我們的分析模式是,肯定其積極方面+指出其消極方面+采取措施趨利避害。比如人肉搜索,我們首先肯定網絡人肉搜索的積極意義,擴大了我們的監督范圍、提升了我們的監督水平,但是這個新事物也有著它不完善的一面,比如缺乏法律依據,容易走極端,容易侵犯個人隱私等。
此類現象是申論考察的重點,在爭議中考察你對問題的處理能力。比如2009年國考題:“給定資料5”對內地省區“歡迎沿海地區產業轉移”的口號提出質疑。請對此進行分析,談談你的見解。我們首先看到產業轉移是一個有著爭議的社會現象,大家對它的評價都眾說紛紜,所以,我們可以將它歸納在中性社會現象中。那我們的分析思路是,肯定產業轉移的積極意義,可以促進內地經濟的發展,但是,原有產業有問題也必須要改變,所以,我們要在轉移的同時進行產業的逐步升級,而不是一味的轉移或者說一味的升級。
由此可見,對于社會現象的分析有這三個維度,消極、積極、中性的,我們在看到題目時,就按照我們所講的方法進行判斷和做題,一定能有所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