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的開頭,我們不妨咬牙切齒、困惑不堪地問:“申論”究竟是個什么東西?“申論”當然不是個什么東西,可它究竟又是什么呢?
對于申論的困惑,我們可以區分兩個群體:一為那些有過考試經歷,但申論成績不甚理想的考生;一為那些正準備著公務員考試,準備申論時卻不知從何處著手的準考生。前者的困惑在于,明明去年申論考試時,我把那篇文章寫得文采飛揚,自我感覺特別順暢,比如一些中文、新聞專業的考生;明明生態、土地或突發事件應對等問題,恰恰就是我平時所關注和熟悉的,或者我的專業、研究方向就是這些社會問題,比如一個以中國土地問題為方向的碩士或博士,怎么最終的成績都如此糟糕?后者的困惑在于申論究竟今年又會考什么社會問題啊?去年考生態,前年考土地,那今年考?那么多社會問題,我們豈不要海底撈月?申論文章到底怎么寫呢?我的語言能力與風格都無法達到官樣政論文章的要求,我還有希望嗎?
所有的這些看上去的熱鬧問題,只能歸結為,我們還不懂得申論是什么。要搞清楚申論考察的本質是什么,我們有必要先從申論不是什么說起。
針對申論,人們普遍提出的兩個問題:申論到底考哪些社會熱點?申論文章究竟怎么寫?首先需要澄清兩個普遍的誤區:
誤區一:單純的寫作技巧考試
申論的命題結構是根據材料來設置題型,這就決定了申論不會是單純的寫作考試,文章的結構和語言當中真正應體現出的是材料當中的實質有效信息,如原因、對策等。
誤區二:單純的社會問題考察
申論所考察的社會問題都是給定材料背景下的特定問題,這就決定了我們分析把握該社會問題,不是憑空發揮、自說自話,而是依托材料,問題的答案其實主要來自于你對材料的挖掘。
我們都忽略了一個最普通和明白無誤的事實前提:申論的命題結構是根據材料設置各類題型,而材料又以特定的社會問題為內容。而每年的考試大綱都會有這樣一段話:
“申論主要通過應試者對給定材料的分析、概括、提煉、加工,測查應試者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閱讀理解能力、綜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決問題能力和文字表達能力。”
我們卻從來沒有認真對待過這句話,以至于懵懂地在錯誤的方向上努力。
申論命題結構的三個構成要素有:材料、題型、社會問題。其中,材料構成了題型和社會問題的基礎。我們也從這三個方面把握申論。
既然申論的命題結構是:根據材料、設置題目,而材料又以某一社會問題為內容,相應有三個根本問題需要解決,這其實也就是我們把握申論的三條核心線索:
1、申論題型究竟是什么樣的和各類題型當中究竟考什么?命題的規律與答題的原理是什么?如何在答題時利用材料信息?
2、材料究竟是什么樣的?材料當中有什么呢?閱讀材料有方法嗎?如何在材料的茫茫大海中尋找有效信息并運用到相應答題過程中去?
3、申論考察的究竟是哪些社會問題?這些問題背后體現出怎樣的政府運作原理?
好的,現在我來回答申論是什么以及關于申論的三個根本問題:
申論考查的本質是對于材料信息的捕捉和運用,申論閱卷的采分點也分布在材料當中。寫作不是目的,而僅僅是手段,是為了在完整清晰的邏輯結構中展現材料當中的核心信息點,即問題的基本表現、影響后果意義、原因、對策。任何題型變化都圍繞上述四個要素展開。
而材料看上去文法結構上無規則,其實,在邏輯上卻有著深層次的規則,即材料只不過從不同的角度和側面,以不同的方式和線索,或直接或間接地展現、烘托、映襯出問題的四大要素,問題的基本表現(存在的問題及具體表現);影響(后果或意義);原因;對策。
對社會問題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兩個方向,民生問題和政府職能問題,如2007年申論考的是土地問題,其中將失地農民這一民生問題和政府壟斷著土地市場這一政府職能問題融于一體。對于民生問題,如教育、醫療、住房,我們要把握的是政府應該做什么,即提供公共服務、完善福利保障、加強市場監管。對于政府職能問題,我們把握的核心是政府不應該做什么,即尊重市場,區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依法行政,不得超越法律的職權和程序。在這兩個問題中,深深地體現出現代政府的基本理念,在控制權力限度的同時承擔起自己的公共責任。
我們正是沿著這些線索來揭開申論之謎,展現你利用材料和綜合轉換的邏輯能力,以及或洋溢于行文之上、或沉潛于論證之中的人文底蘊與知識結構。
申論更多作答思路和作答技巧,可參看2012年公務員考試技巧手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