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定資料實際是申論試卷的主體部分,也是實質性的考試內容。雖然命題人對材料進行了標號分序,但并不具有整體性。實際上,這部分內容就是對本場寫作考試在內容上的限定和提示,不同時期的不同熱點都可能成為申論材料的主題。公考專家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歷年申論材料的變化趨勢與規律,借以給考生對申論出題本質有一個大體的認識,這樣對申論的準備會大有裨益。
(一)申論題材具有熱門性和復雜性
1.申論題材的熱門性
申論測試的目的是選拔合格公務員,是對在處理實際問題潛能的測試,也是在考查應試者是否關注生活中的熱點、焦點問題,是否具有關心國家大事的大局意識。中央申論的材料一直關注重大現實問題、對經濟社會發展具有全局性影響的社會問題。從最近三年的考試情況來看,2006年10月召開的中國共產黨十六屆六中全會上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兩次提到土地征用問題,而2007年的中央申論考試就以此為考查題材。2008年考查的怒江水電開發爭議是關于生態和經濟協調發展的問題,這也是近年來的熱點。根據這個命題規律,我們可以斷定,這一命題思路將繼續指導2009年中央申論的命題工作,2009年中央申論考試的背景材料還要從關系全局的重大現實熱點問題中選取。
2.申論題材的復雜性
申論材料通常涉及某一個或某幾個特定的社會問題或現象,如2004年中央申論試題的材料涉及了汽車工業發展和交通問題,2007年中央申論試題的材料則涉及了農村土地征用和土地利用管理問題。以上申論材料都涉及了既相互獨立、又相互聯系的兩個社會問題或社會現象,使申論題材的復雜程度進一步增加。申論題材的復雜性還表現在涉及兩個主題的材料編排上,有的采取的是分立式編排,如2007年的中央申論農村“土地征用”部分與“土地利用管理”部分的材料就是獨立編排的;有的采取的是混編的方式,2004年的中央申論材料就是如此,涉及“汽車工業發展”的材料與涉及“交通問題”的材料則是混合編排而成,沒有明確的分立界限。就資料本身而言,涉及層面也非常復雜。同時,申論材料的內容也不再僅局限于文字方面,還涵蓋了一些數字、圖形的內容,這使得材料看起來更加復雜,增加了對材料閱讀、分析的難度。以上幾個方面都是題材復雜性的具體表現,考生可結合真題仔細體會。
(二)材料的閱讀量加大,對考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縱觀中央歷年申論考試的材料,具體如下:
2000年申論給定資料的字數:1500字左右;
2001年申論給定資料的字數:1600字左右;
2002年申論給定資料的字數:2300字左右;
2003年申論給定資料的字數:4500字左右;
2004年申論給定資料的字數:4100字左右;
2005年申論給定資料的字數:4000字左右;
2006年申論給定資料的字數:8800字左右;
2007年申論給定資料的字數:6600字左右;
2008年申論給定資料的字數:6300字左右;
從量的方面看,不論中央還是地方,近幾年申論試題的給定資料在字數上大都在6000字以上,遠遠超出最初申論試題的容量。以后申論試題的給定資料最低也不會少于3000字,但是最高也不會超過一萬字,因為考試時間150分鐘決定了給定資料的篇幅不可能太長。太長的話,不能給應試者留出充分的思考時間,也不利于準確地評價一個人的水平。
(三)申論資料關注“中觀”問題
申論考試給定資料所反映的問題不會太大,也不會太小:既不是宏觀的問題,也不會是微觀的問題,當然也不會是難以定論或者爭論激烈的前沿問題或敏感問題。申論關注的往往是一些中觀問題:那些涉及千家萬戶的焦點或熱點問題,有一定的影響范圍,又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像環境污染、網絡、生產安全、交通等等,這樣的問題都是這種有一定影響范圍、又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問題。
這個特點是由申論考試本身的性質決定的。申論考試要考查應試者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即測查應試者是否具有一般公務員所必備的處理日常事務的能力。太大的問題,不是單個應試者在考場上所能解決的,而且也不是申論考試所給定的時間內所能解決的。給定這樣的資料,應試者只能進行空泛的回答,無法測試出應試者的能力,實際上也就失去了申論考試的意義。太微觀的問題,不具有代表性和可重復性,無論應試者在給定的時間內能否解決問題,對于測查應試者是否具有公務員的基本素質也都不具有典型意義。
申論更多作答思路和作答技巧,可參看2012年公務員考試技巧手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