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論中的文章寫作,有標題要求、有完整的篇章結構,體裁和樣式有不同的叫法和要求,比如.寫成普通文章體裁的策論文、議論文,寫成應用體裁的建議、報告、講稿等。其中,策論文是政論文的具體分支,政論文又是議論文的具體分支,它們是從小范圍到大范圍、從種到類、從分支到主干的關系。
策論以策為主,分析不能少,但以對策為主,除了提出對策措施,還要論證這些對策的必要性、可行性、效用性,預測其實行后解決問題的趨勢;政論以論述理論或事實性政治問題(課題、話題)為基本內容,沒有特定的格式要求,是否突出
某一方面內容,比如是側重分析原因、危害、解決的必要性、用什么原則指導問題的解決,還是具體闡述解決的方法、措施,由作答者依據自己的理解自定,但一定要指向問題的解決,不能寫完文章表達了困惑,把問題仍然留在原處,沒有指明任何解決的前景。
如果寫作題沒有“策論文”或任何體裁、樣式方面的要求,只籠統地說寫成“議論文”,應視為廣義的議論文,寫法自由,側重點各異,要不要加理論分析、加多少,可以根據作答者的意圖自行確定。一般議論文三大環節不能少.論點、論據、論證,而可信、必然正確的理論,如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既是論據,也是論點,闡述這些理論,還是證明文章總體論點的論證過程。
理論觀點,用于文章中,有總論點、分論點兩個層次,一般而言,闡述作為論據的理論,只是分論點。例如2008年某省申論考試的主題是“完善農民工社會保障”,以人為本、促進社會和諧的理論觀點,只是用于證明“要完善農民社會保障體系”的分論點,全文的中心論點是完善農民工社保體系。不提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不提執政為民的倫理觀、不提構建和諧社會的戰略思想,只是就事論事地分析完善農民工社保的必要性,也能說明這個道理,但是其理論高度就不一樣,因而文章的深度、說服力、論證效果就要打上折扣。
顯然,理論分析是必要的,要豐富文章的理論內涵、提高理論層次,就一定要做出相應的理論分析,前提是.這種分析是必要的、正確的,必須切題。理論觀點也好,事實論據也好,都要緊扣題意、結合材料、指向問題的解決。不能遠離題目要求解決問題,不能違背材料所提供的一些正確的和必要的觀點的基本精神,也不能空發議論,只講虛理,不提實策。
總之,把握這樣一個根本原則.所有的申論文章,都要解決問題,講理論不能空對空、與問題扣得不緊、提不出解決問題的觀點。解決問題的觀點即對策,要實際,可以是理論原則,比如依據科學發展觀、行政倫理觀、新型政績觀、和諧社會理論、核心價值體系學說;也可以是具體措施,如建章立制、加強監管等,當然最好的還是理論與實策相結合,先指明原則,后闡述具體做法。
另外,不同的應用體文章,情況有所不同。比如寫十一五規劃、對策建議型的,問題現狀、原因分析、趨勢預測等理論闡述的內容就可以壓縮到最精簡的程度,以90%以上的篇幅直接陳述對策,甚至全部是對策,這要根據題目和文章體裁的具體要求來定。
申論更多作答思路和作答技巧,可參看2013年公務員考試技巧手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