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申論考試的思維特征
申論實質上就是一種思維,一種公務員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
申論考試的最高境界就是“得其道,忘其術”。《倚天屠龍記》里張三豐向張無忌傳授武功時強調要“得意忘形”,要求張無忌要忘掉劍招,掌握劍意,以意馭劍,千變萬化。這是大道,大道無形,功力無邊。武功招數如是,申論考試亦如是。只有掌握了它的“道”,才能一招制敵。所謂“道”,指的是天地萬物運行的內在規律。要想在申論考試中制勝,就必須首先從公務員思維的高度上把握申論考試。具體說來,申論考試的思維方式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申論是歸納性思維,不是演繹式思維
演繹是從抽象到具體的邏輯過程,歸納是從具體到抽象的邏輯過程。申論答題是從具體到抽象的歸納性思維,不是從抽象到具體的演繹式思維。申論命題和申論答題是兩種不同的思維路徑。?
申論命題是演繹式思維,即命題專家確定申論所需考查的抽象主題之后,根據特定事實具體的表現、原因和對策設計材料,完成命題。命題是一個先入為主的過程,即先確定主題再來找材料,并把主題鑲嵌到材料中的過程。申論試題的給定資料不是單純零散的材料、無目的、無邏輯的堆積,它一定圍繞一個或幾個特定的主題,即社會問題或社會現象。2012年國考副省級以上所反映的宏觀主題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或稱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中觀主題或特定事實就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道德問題,微觀內容就是道德建設領域正反兩方面的案例。
2011年國考副省級以上考查的主題是黃河文化問題。從宏觀層面來說,考查的是科學發展觀的生態和文化維度的問題;從中觀層面來說,考查的是民族精神和生態文明問題;而從微觀層面,則落腳到了黃河的治理和開發問題。2011國考地市級考查的主題或特定事實為涉農教育。宏觀立意為科學發展觀的文化維度,中觀主題為農村文化或鄉村文化,微觀案例為外出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的教育問題和留在農村的農民子女的教育問題,即涉農教育問題。
2010年國考在命題時加大了反押題的力度,有意回避了經濟危機、服務型政府等相關的熱點素材,而是選擇了抽象的生態文明作為主題,然后選擇具體的海洋資源的開發和保護作為考查素材。2009年國考考了兩大問題,一個是產業結構調整問題,另外一個是農業生產問題,這兩個問題合在一起可以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問題,也就是當前我們國家自改革開放以來在經濟發展當中遇到的最主要的問題。為什么會考這個問題,背景很清楚。2008年是改革開放30周年,改革開放取得的最大成就就是經濟的發展。與此同時,2008年下半年經濟危機開始蔓延。外向型的中國經濟又受到了重大挑戰。在這個大背景下,中國經濟面臨的問題成為各級政府特別關心的問題。命題專家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梳理了考試的主題,形成了關于主題的抽象的、理性的思路,即在經濟發展過程中,中國所面臨的問題是什么,為什么會這樣,應該怎么去應對。他們的思路很清楚。有了抽象的命題思路,下一步就是要找具體的案例來對應。例如,東莞模式能夠充分反映存在的問題,于是就成了材料的重要組成部分。找到了材料,再加上具體的設問,命題的過程就完成了。可以說,任何一次申論考試的命題邏輯都是如此。
而申論答題的邏輯則相反,是歸納性邏輯。應試者要完成的則是對材料中所隱含的特定事實的表現、原因和對策的歸納、概括和梳理。換句話說,就是要求應試者把命題專家鑲嵌到材料中的抽象思路提煉出來,應試者要做的事情就是把具體的素材里面所隱含的命題專家的抽象邏輯還原成考生的一種抽象的答案。還原度越高,分數就越高。還原度越低,成績就越差。
當前,很多人申論考試失敗的重要原因就是沒有搞清楚這種思維的特點,沒有把握這種思維的規律性。由此可能產生兩種錯誤表現:
一是忽略了中間環節的重要性,從抽象到抽象。有很多人,自作聰明地撇開材料,在考試之前就去揣摩和猜測命題的抽象,從而一味強調背誦熱點,在考試中看到材料中的只言片語就洋洋自得,從而生搬硬套,從抽象到抽象。實際上,看一個問題的角度是千千萬萬的,命題專家在設計這個題的時候他的角度也是其中的一個角度,很難有那么巧的事情,你看待問題的角度剛好和專家的角度一模一樣。因此,很多應試者不是從專家的抽象到答案的抽象,而是從自己的抽象到了答案的抽象,忽略了暗含著命題專家抽象的具體環節--材料的環節。事實上,應試者的抽象并非命題專家的抽象,只是貌合而已。例如,直到現在,還有很多人(包括很多所謂專家)認為2009年國考申論考的就是糧食問題。殊不知,只要認真研讀材料,就會發現,考查的是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業生產兩大問題。這啟發我們,申論考試要抓住材料,深刻挖掘和分析材料。
二是從具體到具體,從事實到事實,而沒有歸納。盡管材料是中間環節,是獲得高分的紐帶和橋梁,非常重要,但這絕不意味著可以對其進行照搬照抄,一定要學會梳理、歸納、提煉和加工。否則,考生只能是在四五十分上轉悠,考不了高分。這啟發我們,申論考試要從宏觀上把握材料的內在邏輯,善于從具體的材料中歸納出抽象的觀點。答案要力求高度概括和精練,防止瑣碎和零散。
(二)申論是辯證式思維,不是教條式思維
公務員思維更多的是平衡處理事務、雙贏思維,而不是非此即彼的矛盾思維。因此,近年來,從國家到地方,都特別強調對全面的、靈活的辯證思維的考查。
以2011年國考為例,副省級以上第1題要求考生結合給定資料通過理解“黃河健康生命的主要表形式就是‘三善’:即‘善淤、善決、善徙’,這是一個為幾千年歷史所反復證明的基本事實。”談對黃河自身規律的認識。在答題時就要充分運用辯證思維。這一點卻被很多考生忽視,實際上這是本題考查的很重要一點。在思考這道題時,很多考生會先入為主,認為“善淤、善決、善徙”這“三善”是黃河之弊,從而認為黃河治理非常困難。不過,細心的考生會發現,在材料4中,命題專家巧妙地指出了“堤防不決口,河道不斷流,水質不超標,河床不抬高”并非黃河自身的健康標準,并且強調了“三善”的積極作用,即形成了華北平原。這實際上暗示著只要我們善于趨利避害,治理黃河方可大有可為。所以,辯證思維應該體現在我們對黃河自身規律的認識之中。再如,
2005年國家公務員申論考試考查過對解決“三農”問題兩種思路的分析;2008年國家公務員申論考試考查過人與自然的關系;2008年河南省選調生考試考查過對計劃生育兩種工作方式的評價;北京2006年考過文化遺產保護中的幾對矛盾,2007年社招考過如何用辯證思維化解高檔樓盤業主和簡屋居民之間的矛盾等。
辯證法是關于聯系和發展的科學,其精髓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因此,申論考試絕沒有現成的答案,也絕不能撇開材料自由發揮,絕不能片面、僵化地對待特定事實。要全面地概括材料的內容,多角度、多層次地分析原因和評價問題。要根據問題的特殊性,靈活地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尤其不能把“萬能八條”當成不變的教條和現成的答案。
從理論上說,辯證法很復雜。辯證法的根本特征是聯系和發展。辯證法的三大規律是矛盾的對立統一律,否定之否定律,質量互變律。辯證法的基本環節有相對與絕對、必然與偶然、原因與結果、理想與現實、形式與內容、本質與現象等。不過,我們可以用一句話就把這種復雜的東西概括出來:辯證法就是A和B(兩個事物或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A 決定 B,B 對 A 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二者在一定條件下相互依存,相互轉化。這就是辯證法。然而,這種提法還不夠實用。
要想在實際的申論考試中靈活地使用辯證法,需要把握三個關鍵詞:
一是“兩分法”。什么叫兩分法?大家一定要注意這個“兩”不是實指,是虛指,是指“多”,就是不要片面,要多個角度看問題。多個角度看問題的結果就是每一個角度每一個面都有它的優缺點,都不是完美的。多角度也是新大綱的明確要求,新大綱要求要“多角度地思考資料內容,作出合理的推斷或評價”。
二是“結合”。每個方面都不完美,就需要優勢互補,取長補短。在方法論當中就是要結合。胡錦濤總書記在總結改革開放30年經驗時,用的表達方式就是結合。他認為我們國家改革開放30年以來最重要的經驗是十個結合。其中,最根本的結合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十七大報告中提到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也用了結合的思維方式。第一個是把依靠投資和出口的拉動轉變為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把依靠第一產業轉變為依靠第一、二、三產業協調拉動轉變,這體現的是結合。科學發展觀的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統籌兼顧也就是結合的意思。因此,可以說,結合也就是科學發展觀的根本方法。
三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剛才說到了“結合”。其實,結合絕不是那么簡單的,絕不像兩根橡皮筋或者兩條繩子一樣打個結就能結起來的。我們遇到的社會問題都是抽象的,怎么辦?這就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為什么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因為結合是需要條件的。結合不是簡單的打個結,而是在某些條件下的結合,這個大家一定要注意。
舉個例子,看看我們在申論考試當中怎么去運用辯證法。2006年浙江省公務員考試考過這樣一道題,在材料當中關于公平和效率,有兩種不同的理念,請你概括出這兩種不同的理念,并且談談你自己的看法。首先,我們用兩分法很容易就概括出來的,一是效率優先兼顧公平,二是在公平基礎上兼顧效率。第二步就是要結合。但這種結合不能是抽象的,必須是具體的。所以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在什么樣的場合下我們要講效率優先,在什么樣的場合下我們要講公平優先呢?很簡單,在市場領域里,在經濟發展領域當然要效率優先,市場如果都不講效率,市場就沒有意義了。我們現在搞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市場領域里,首先要強調效率優先。在民生領域,即社會領域,公平是第一位的。在這個領域里面如果效率優先,市場過多地來干預,就會出大問題,例如教育產業化和醫療產業化。因此,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在市場領域首先要強調效率優先,防止平均主義,在社會領域、在民生領域、在發展社會事業的過程當中要始終強調公平的價值,防止兩極分化,這就是辯證法。這種思路與十七大報告的精神也是吻合的。十七大報告要求第一次分配和第二次分配都要處理好公平和效率的關系,在再分配過程當中要更加關注公平,第一次分配是工資分配,收入分配,第二次分配是國家依靠稅收財政的杠桿去進行國民收入的調節,在再分配的過程當中要更加關注公平,也就是說在民生領域、在社會保障領域要更加關注公平,就是公平優先。這就是我們強調的辯證法的實際應用。關于國考和其他省市考試的例子在后面的真題詳解中會有更加詳細的分析。
(三)申論是規律性思維,不是經驗式思維
為什么阿基米德在洗澡時能發現浮力定律,而曹沖在“稱象”時沒有?這就是規律性思維和經驗式思維的區別。善于思考的智者總是能透過事物的現象發現其背后的本質和規律,并且根據規律揭示事物未來的發展方向。而經驗主義者的眼光是面向歷史的,只能死記硬背過去的教條,不能從歷史特殊性中發現未來的普遍性。申論考查的重點不是經驗性的知識,而是公務員解決社會具體問題的規律性和普遍性思維。社會問題和社會實踐的千差萬別決定了其解決方案的各不相同,但是解決問題的思維程序和思維方式(如“萬能八條”)卻是萬變不離其宗的。因此,我們切不可把普遍性、規律性的抽象思維與特殊性、經驗性的具體答案混為一談。規律是能夠推而廣之的東西,是公式性、套路性的東西,這一點非常重要。我們在申論考試當中一定要注意去總結那些規律性的技巧。
申論考試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非常重視對于規律性思維的考查。申論考試有絕對的“變”,也有絕對的“不變”。申論考試“變”的是命題的材料和題目的設問形式。首先,申論材料通常涉及某一個或某幾個特定的社會問題或社會現象。社會實踐的變化決定了材料的千變萬化。不同的社會問題有不同的解決方案,相同的社會問題由于切入的角度不同,也可能會產生不同的解決方案。因此,材料的變化是絕對的。其次,題目的設問方式也是不斷創新的。縱觀近幾年的國考申論試題,設問方式從未出現過雷同,例如2008年國考申論就出現了歸納爭論的焦點、概括啟示、分析觀點、修正和完善答復的題目。2009年國考申論出現了判斷和修改對策的題目。2010年國考申論出現了宣傳綱要、撰寫建議報告等題目。其實,這些題目都可以轉化為基本題型進行作答。可以說唯一不變的就是申論考試中對規律性思維能力的考查。要想在申論考試中制勝,就必須從思維的高度上把握申論思維的普遍性和規律性。
(四)申論是實踐性思維,不是空想式思維
申論考試要頂天立地,理論要頂天,實踐要立地。申論考試非常強調對考生解決問題能力的考查。新大綱不管是對綜合類考生,還是對執法類考生,都強調了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求綜合類考生“借助自身的實踐經驗或生活體驗,在對給定資料理解分析的基礎上,發現和界定問題,作出評估或權衡,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或措施”。對執法類考生不但強調解決問題能力,“要求運用自身已有的知識經驗,對具體問題作出正確的分析判斷,提出切實可行的措施或辦法”,而且更強調貫徹執行能力,“要求能夠準確理解工作目標和組織意圖,遵循依法行政的原則,根據客觀實際情況,及時有效地完成任務”。這能看出對“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的考查是擺在第一位的,是最重要的。申論是一種模擬機關工作的實際場景的考試。因此,申論一定是解決問題的。
申論更多作答思路和作答技巧,可參看2013年公務員考試技巧手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