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公考命題的成熟,申論材料的選擇越來越“微觀化”,即材料中以案例、訪談記錄等生動語言為主,大段的規范性的語言比重下降,因此,從材料中找出關鍵詞很重要,將關鍵詞加工整理成合乎規范的“申論體”同等重要。
申論答案源于材料是個不爭的事實,但并不意味著考生可以對材料照搬原抄。照抄出來的材料散亂無章,邏輯性不強,不利于突出采分點。如:
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受教育問題的具體表現如下:第一,農民工子女學校數量不夠,在菜地、垃圾場旁辦學校。第二,公立學校收費太高,戶籍限制多,另外教材不統一。第三,農民工子女學校沒有政府支持,沒有辦學許可證;第四,公辦學校入學門檻高。第五,農民工子女學校生源不穩定,教師將學校當跳板。第六,部分農民工子女出現了心理“邊緣化”現象。第七,某些家長對教育也不夠重視。第八,由于生活困難沒有錢支付學費。
“申論體”的基本要求是準確簡潔、條理清晰、語言規范。按照這些基本標準調整過后的答案會有明顯改觀:
不公平是農民工隨遷子女受教育的主要問題,表現為:
一、民辦學校:1、硬件設施差,數量有限;2、缺少合法地位,教師隊伍不穩定;3、經費緊張,缺少政府支持
二、公辦學校:1、門檻高、學費貴;2、戶籍限制,農村家庭聯系渠道不暢。3、教材獨立,不使用全國統編教材。
三、隨遷子女:1、家庭困難,輟學率高;2、轉學頻繁,成績一般;3、易有“心里邊緣化”傾向。
四、打工人員:1、對子女教育重視程度不夠。
前后兩種寫作風格對比鮮明,對于按點采分的客觀題而言,后者明顯具有較大優勢。考生在日常練習應及早轉變文風,學會用“申論體”作答,減少不必要的丟分。
申論更多解題思路和解題技巧,可參看2014年公務員考試技巧手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