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明末清初的哲學家王夫之說:“無論詩歌與長行文字,俱以意為主。意猶帥也;無帥之兵,謂之烏合。”古人十分重視文章立意,因為文章的優劣成敗主要取決于它。一直以來,幾乎占申論考試半壁江山的文章論述中,立意是其難點,更是重點,這是大家的共識。就此,浙江公務員考試網(http://www.ikeluosi.com/)特對申論文章寫作之立意進行了全方位梳理及解讀,告誡各位考生在文章論述時需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準確把握文章寫作之立意。
一、立意的內涵
文章的立意即主題、論點的確定,在文章寫作中具有先覺性作用,直接決定著文章質量。立意猶如人的頭腦,統率著整個文章,在一篇文章中,只能有一個主題、一個中心論點,就好像人只有一個腦袋一樣。在這個中心論點下,可以有分論點,但絕不能有兩個并立的主題。因此,做到主題明確,是文章結構清晰、論證翔實的基礎。
因而,常有人說,確立申論文章總論點及其分論點的思維程序即立意,也可以說是立論。立意好比是申論文章的地基,唯有先定此步,打穩此步,方能保證文章標題、布局等其他環節的正確、有序。
二、立意的核心要求
通常情況下,申論文章的立意要滿足以下四點要求:集中、正確、深刻、新穎。
(一)集中
即一篇申論文章只能有一個總論點。總論點下可以有分論點,但不可以有兩個并立的總論點,文章從頭到尾要圍繞一個核心問題進行分析和闡述。
例如,《論公務員精神》這樣一個題目,如果從行政倫理、職業道德、社會公德、公共關系、個人品質幾個方面同時立論,既談“為民請命、為民作主”,又談“遵守紀律、服從領導、為上級分憂”;既談應做社會表率、與同事團結共處,又談儉以養德、廉以修身,論點就太過分散,形不成一個中心論點,主題就不突出,也不會切中“公務員精神”這一題目。公務員精神立論應抓住“精神”前面的“公務員”這一特定對象,公務員主要是承擔公共服務的,公務員所應具備的精神主要應從行政倫理和職業道德角度切入,在申論的有限篇幅內,應專攻一點,“更好地維護公共利益,更好地實現公眾意愿、要求和利益,更好地為公眾服務”才是切題,通俗的說法就是“公務員要為人民服務”。
(二)正確
文章立意再明確,若不正確亦無用。唯有立意正確,立意明確才有其存在的實質意義。
要保證申論文章立意正確,可把握以下兩點:
1.立足材料,統一大主題與小角度
不要片面地強調小角度,劍走偏鋒,把思路限制得過小過窄,結果寫不出到位的內容;也不要全面出擊,泛泛而談,談不出深度和具體觀點。正確的立意是以點帶全局,分論點從屬于主題、為主題服務。
當作文提出“自選角度、角度任選”的要求,第一是要保證基本立意正確,符合材料的主題,材料所提到的問題,可用概括的方式來全面總結;第二是要選擇一個具體問題,或者問題的一個方面來展開論述。要把自己理解最深、材料涉及最多、論述起來最有把握的一個問題,作為自己的切入點,以求論證能夠深入。
例如,2011年國家公務員省級申論“弘揚黃河精神”這一主題,不能不提文化與地理環境、經濟基礎的關系,但重點不在文化上,而在治理上,治理思路要科學發展、統籌兼顧、尊重規律、注重保護,這是可以依據材料深入論述的。作為分論點,文化與治河的關系不能不提,背景分析、意義論述、結尾升華的時候點一下,沒有把握就不要深度展開,集中力量攻克治理開發保護的統籌問題,這篇文章立意就準了,論證也會深刻有力。
2.觀點符合主流意識
申論考試是錄用政府工作人員、模擬政府具體工作的考試,必然要求應試者從政府立場出發思考問題,觀點必須符合政府意志,同中央政策精神保持一致。而“主流價值觀”是社會秩序的一個基礎,觀點符合社會主流價值觀也是對公務員的必然要求。
例如,1993年十四屆三中全會曾確立了在收入分配上“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而在十六屆五中全會的文件里關于收入分配問題再沒有出現這一字眼,這向我們發出了一個鮮明的政治信號,即在收入分配問題上要更加注重公平,同時從社會發展形勢來看這也是符合當前主流價值觀的。
(三)深刻
給定資料好比是大地,主題是埋藏在地下的金礦和石油,只有向下挖掘,才能找到金礦,打出石油。對給定資料開掘得越深,主題就越明確,文章也就越有意義。立意深刻,即是要求考生在挖掘申論文章主題時,面對給定資料多問幾個為什么,反復分析研究,并要透過現象抓住本質,深掘其真正涵義,從而盡可能提出層次更高的論點。
例如,要說明證人不作證問題的危害、解決這一問題的必要性,可以從“道德義務是公民應承擔的社會責任”起筆;但比較之下,“維護司法公正,促進公平正義,進而促進社會和諧”這一立意顯然對問題的認識更深刻,理論和道義的高度更高。兩相權衡,自應把“證人不作證妨害司法公正,推動證人作證,必將促進和諧社會建設”作為論點。
(四)新穎
在申論考試應試者水平差距不大的情況下,“新穎”是引起閱卷者注意的強有力“武器”。要做到新穎,最根本的是要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對事物能夠形成自己的獨特認識,形成對問題的個性化分析和解決方案,進而提出既立得住腳又獨樹一幟的論點。
三、立意的技巧、方法
立意準確,是申論文章最基本的評分標準。一篇立意不準確的申論文章,即使內容充實、文采斐然,也只能歸入最低檔次。因此,確保文章立意準確,是考生寫作時首先要解決的問題。立意準確主要包含兩層含義:一是總論點緊扣材料主題;二是觀點正確,論點要符合客觀實際,符合官方看法和社會主流價值觀。
那么,如何做到立意準確呢?浙江公務員考試網為考生總結了四個要訣,即:挖材料,找主題;依主題,立論點;總論點,分著說;分論點,深著談。
(一)挖材料,找主題
1.主挖“申論材料”
挖材料找出主題,包括兩種情況:第一,申論材料中每則材料涉及的都是同一個問題,此問題就是材料主題。這是一種最為簡單的申論材料形式。基本方法是分析每條材料所闡述的問題。第二,不同的材料針對的是不同的問題。考生需要找到各則材料的共同點,再根據共同點確定材料主題。
2.輔挖“作答要求”
申論考試會圍繞特定主題設置問題進行考查。因此除了申論材料外,作答要求的題目設置也會談及材料主題,這是我們找材料主題的另外一條輔助渠道。
通過閱讀作答要求,我們能夠判斷出申論材料的主題,從而明確文章立意方向。但是,作答要求很難體現出材料的核心觀點。因此,作答要求只是輔助考生進一步確定和明確文章主題的小技巧,考生不能僅僅依據作答要求來明確文章主題。
在申論考試中,最后一道文章論述題有時會直接對文章的寫作主題作出要求。
(二)依主題,立論點
依據材料的主題,結合各種因素最終確立文章的總論點,是申論寫作的第二步。總論點,既要緊扣材料,符合主流價值觀,又要做到立意鮮明。
鮮明的總論點,是考生立場堅定、觀點明晰的表現,也能讓閱卷者一眼抓住文章的核心。鮮明的總論點,具體要求為明確、唯一、新穎。
1.專攻一點
在可以多方面論述的問題上專攻一點,如和諧社會怎樣建設,可以專就幸福民生這一點展開論述,也可從提高政府構建和諧社會的能力展開論述。專攻一點,要善于從不為常規思維所關注的獨特角度去觀察和思考事物,見人所未見、發人所未發。申論給定資料,會圍繞主題,通過案例、學者觀點、直接陳述等方式列舉大量問題、觀點和對策經驗等,這些都為我們選擇一個小角度立論提供了思路。
2.開放思維
開放思維是運用聯想的方式,根據事物的內在屬性和不同事物之間的相關性,由事物的此面轉到彼面、由甲事物轉到乙事物。它不同于發散思維,聯想帶有明確目的性,是有統攝的廣泛聯想,是帶著解答申論問題的目的、在給定材料中進行的廣泛聯想,從材料中找出解答問題的思路、方法、措施;也可在遵守題目和給定資料所限定的信息邊界的前提下,不局限于資料本身,而超出資料范圍,通過聯想,從自己的知識和經驗中找出對作答有價值的相關理論或事實,從而體現出新意。
四、總論點,分著說
分論點是從屬于總論點并為闡述總論點服務的,它們的價值就在于讓濃縮在總論點中的意思充分表達出來。“總論點,分著說”就是將總論點分割為幾個分論點,使其作為支柱共同支撐總論點,讓總論點立得住、站得穩。
1.分論點圍繞總論點
分論點必須圍繞總論點來論述。圍繞總論點提出分論點時,要注意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分論點要支撐總論點;二是分論點之間界限要清晰;三是分論點要有一定高度。
2.提出分論點的常用方法
(1)從材料中提取
申論給定資料內容豐富,為我們提出分論點提供了很多借鑒。例如,給定資料的內容一般都會圍繞著反映出的主要問題,就其表現、意義、影響、對策以及與其相關聯問題做具體的描述,這些內容都可以作為考生在提出分論點時的參考。
(2)最常用角度
很多考生從材料中發現不了論點,這里(浙江公務員考試網)給大家提示了幾種提出分論點的常用角度,作為參考。
①思想層面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思想層面是指從人們的思想意識入手,通過轉變觀念,達到實現目標、解決問題的目的。
②制度層面
制度因素,是社會問題普遍存在的深層次原因。政府機構臃腫、效率低下,根源在于公務員人事任免、激勵機制不合理;水利設施年久失修、有關部門緩解旱情不及時,根源在于防災抗災機制不健全。從制度層面提出分論點,一方面要準確把握問題所潛藏的制度缺陷是什么,另一方面要求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能生拉硬套,把思想或政策上的問題強加在制度層面。
③利益層面
利益層面,是提出論點的又一角度。社會的政治現象、經濟現象、軍事現象、思想文化現象乃至心理現象、個體及群體的行為等,其出發點和歸宿點都是利益驅使。
(四)分論點,深著談
一般我們可以通過三種方式來確保分論點論述深刻。
1.控制分論點數量
申論文章寫作的字數一般要求在1000字左右,這么短的篇幅,除去開頭和結尾,留給論證分論點的字數已經很少,如果分論點超出4個,那么每個分論點想要做到論述深刻,無疑是天方夜譚。一般情況下,申論文章的分論點數量應保持在2到4個,這樣才能基本保證每一個分論點有相對足夠的論證篇幅,這是論證深刻的必要前提。
2.點出深層次問題
考生在提出分論點時,一定要多想一層,問問自己是否已經觸及到了問題的本質、點出了深層次含義。
3.具體、充分論述分論點
在考生所寫的申論文章中,假大空式的文章出現率極高。分論點論述不足、籠統是造成這一問題的重要原因。具體、充分地論述分論點有以下兩個常見方式。
①原因+具體要求
「真題示例」2011年國考市級申論第四題參考例文節選
要加大城鄉教育溝通,深入推進教育文化城鄉一體化。文化“失根”問題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城市文化和農村文化各成體系,才導致他們陷入“農村回不去、城市融不進”的尷尬境地。要加大城鄉之間的學校、教師、學生之間的溝通,拓展溝通多層次模式,形成溝通長效機制,增進鄉村教育與鄉村生活之間、鄉村教育與城市教育、鄉村教育與城市生活之間的有機聯系,使鄉村受教育群體能夠享受到協調的教育文化。
「點撥」
該分論點的論述邏輯為:宏觀對策+原因分析+詳細做法。
這段文章的分論點是:要加大城鄉教育溝通,深入推進教育文化城鄉一體化。其中文章分析了“文化‘失根’問題”的一個原因,即“城市文化和農村文化各成體系”,其實,這一原因是參考材料表述后得出的。材料原文如下:
“B市的公辦學校,用的都是B市地方實驗教材。將來考大學,因為沒有戶口,孩子還得回去考,怎么辦?”從山西來B市打工的張某愁苦地問。考慮到這個因素許多家長不得不把孩子送到使用全國統編教材的民辦農民工子弟學校。
材料反映了城鄉教育體系不統一,各成體系,作者發現了這一問題,并將其融入到了文章的寫作中,作為論述分論點的內容,使論述更具體、詳細。
②詳細的“理由”闡述
「真題示例」2011年國家省級第四題參考例文節選
弘揚黃河精神,需要我們秉承先賢之志,奮發有為。“黃河平、天下寧”,黃河安危,事關治國興邦。自古至今,許多先賢之志就以根治黃河為己任,在極為艱難的條件下,嘔心瀝血,多年奔走在大河上下。如大禹治水,身執耒插,以為民先,終于平息水患;清代河道總督朱之錫,30余歲履任,40余歲卒于任上。十年之間,馳驅大河上下,不辭勞瘁,筑堤疏渠,積勞成疾,但仍抱病不息,死時家無余財,只有祖傳的幾間老屋。歷代先賢之志不懼勞苦,治河過程中培育出來的黃河精神,激勵著我們在開展現代化建設、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時,也要傳承和弘揚這種自強不息、百折不撓、艱苦奮斗、敢于抗爭的大黃河精神,拼搏進取,奮發有為,為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努力奮斗。
「點撥」
這一段的分論點為:弘揚黃河精神,需要我們秉承先賢之志,奮發有為。文章論述提出這一分論點的理由之一為“自古至今,許多先賢之志就以根治黃河為己任,在極為艱難的條件下,嘔心瀝血,多年奔走在大河上下”,為使這一理由更加具有說服力,文章緊接著舉出實例加以支撐,“如大禹治水,身執耒插,以為民先,終于平息水患;清代河道總督朱之錫,30余歲履任,40余歲卒于任上。十年之間,馳驅大河上下,不辭勞瘁,筑堤疏渠,積勞成疾,但仍抱病不息,死時家無余財,只有祖傳的幾間老屋”,這樣論證就“有理有據”,令人信服。在論述理由后適當舉例,舉的例子可以是歷史案例、現實案例,也可以是中央政府提出的方針政策,還可以是被普遍認可的客觀規律。總之,這樣會使分論點論述得更為充分。
4.積累素材,豐富分論點
“豐富”在申論文章中的含義,就是考生依靠自身的知識積累,令文章的分論點論述錦上添花。能發人之未發,也是分論點深刻的重要體現。
考生在平時復習過程中要注意積累的材料有:一是中央領導人針對某一問題提出的重要指示或講話;二是有代表性的真實案例。
申論更多解題思路和解題技巧,可參看2015年公務員考試技巧手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