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幫助考生提升申論答題水平,浙江公務員考試網(www.ikeluosi.com)特別推薦申論熱點解讀:“公共關照要與‘留守二代’蔓延賽跑”,希望考生閱讀本文后,對申論熱點的把握有一定的幫助。
[背景鏈接]
上世紀90年代的“留守一代”今天已長大成人,并成為了“農民工二代”,而他們的子女卻仍然繼續在農村留守,成為“留守二代”。近年來,關注留守兒童問題的呼聲不斷,相關的政策文件不斷出臺,但是有調查顯示,學齡前留守兒童增多,留守年齡越來越小,單親留守更加普遍,鄉村結構基本瓦解,“留守二代”成長環境更令人擔憂。
曾經,網上有一個話題,“當年那些留守兒童,后來都怎么樣了?”這次媒體的報道,在一定程度上為這個問題提供了一個答案:他們中的相當一部分成了“農民工二代”,而他們子女中的不少又成了“留守二代”。這一現象的實質是,過去不少人憂慮的留守問題的代際傳遞,已經真實發生。
[提出觀點]
這些年,從各級政府到社會組織、機構,在探索解決留守兒童問題上,有不少行動和付出。、但就現實而言,這些公共的努力之于留守問題解決的復雜性、根源性,還遠遠不夠。“留守二代”群體的出現,就是一道直觀警示。且如報道所呈現的,較之于十幾二十年前的“留守一代”,當前“留守二代”所面臨的生活環境,更顯逼仄。
[綜合分析]
一方面,隨著城鎮化繼續推進,鄉村人口進一步減少,良性的人口梯度結構已經不復存在,過去以不同年齡結構、文化層次、職業身份所建構的禮俗社會徹底瓦解,鄉村社會的自我教化和凈化功能更趨式微。在這個意義上,留守兒童不光面臨親情的缺失,正常成長所需要的小的社會氣候,也產生了變異。我們常用“空心化”來形容一些鄉村的凋敗,但其給留守兒童成長帶來的影響,或許仍被低估。
而在另一方面,鄉村社會也在或多或少受到新興的互聯網文化的影響,在缺乏外部指引和節制干預的語境下,一些留守兒童與互聯網的碰撞,顯示出失序的一面。正如有媒體披露的田野調查顯示,一些留守孩子正在被游戲工業所捕獲。此前也有春節返鄉文不無擔憂地提醒:不少農村少年正在被手機游戲“吞沒”,不懂“吃雞”居然會被視作“文盲”。
一端是包含親情在內的正常成長生活環境出現了真空,一端是任由網游來填滿由此留下的“空虛”,這種精神與物質上的雙重失衡和錯位,給留守兒童帶來的成長性損傷,無需贅言。
針對這一問題,這些年一些地方也開始嘗試設立專門的機構,加強對留守兒童的心理輔導,以及有針對性地豐富留守兒童的課外生活,增加對他們的陪護。這些措施應該說是必要的,也的確在局部帶來了積極影響。但從本質上說,這些行動或仍舊未觸及留守問題的根源。這也正是留守問題為何會繼續產生代際傳遞的根本原因所在。
[參考對策]
多思源頭之策,在制度安排上作出更大的針對性調整。眾所周知,留守現象是多種社會因素共同作用帶來的社會問題,它是結果性的,而不是原因。譬如城鄉二元化發展的鴻溝依然清晰可見,戶籍制度的壁壘,城市教育資源的有限開放程度,這些宏大的、制度性的因素,才是塑造留守問題的根源所在。或者通俗言之,在當前的流動社會,若相關的制度安排能夠最大限度支持兒女隨父母一起流動,留守問題也自然得以解決。
關愛農村留守兒童,政府不能缺位。政府應指導、支持、監督家庭切實履行家庭義務:進一步明確家長作為第一監護人的主體監護責任,對家庭養育缺失、缺位或失范的,要嚴格追究家長的法律責任;督促外出務工人員妥善安排好留守兒童的學習與生活,在勞務培訓中增加相關法制教育內容,幫助農村外出務工人員知曉自己撫養教育子女的法定義務;鼓勵農民工返鄉就業或創業,尤其對于女性農民工,政府應優先安排她們返鄉就業,同時給予困難戶更多的補助。
建立留守兒童關愛服務體系,還需要積極引導和發揮社會組織的作用,提高農村留守兒童指導的針對性和專業性。一方面,應在農村地區設立留守兒童專門援助機構,援助內容包括基本生活援助,如飲食、醫療援助等;心理援助,如積極的心理輔助與疏導等;基本教育援助,如安全、法律教育等;社會交往援助,如開展娛樂、社交活動等。另一方面,應加強專業社工人才的培養力度,嘗試把老年社工與兒童社工工作有機地結合起來,實現統籌化的專業服務機制,使老人有兒童陪伴,兒童有老人關愛,構建起家庭般的溫馨與和諧。
原標題:公共關照要與“留守二代”蔓延賽跑 來源:光明網-時評頻道 作者:朱昌俊
原標題:為農村留守兒童撐起一片天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作者:鄔志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