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幫助考生提升申論答題水平,浙江公務員考試網(www.ikeluosi.com)特別推薦申論熱點解讀“給農業文化遺產更多關注”,希望考生閱讀本文,對申論熱點的把握有一定的幫助。
【背景鏈接】
2019年,聯合國糧食與農業組織迎來它歷史上首位中國籍總干事。農業農村部副部長屈冬玉近日當選為聯合國糧農組織新一任總干事。屈冬玉曾就職于中國農業科學院,擁有遺傳育種博士學位,曾憑馬鈴薯遺傳育種和生物技術研究工作獲“世界馬鈴薯產業杰出貢獻獎”。屈冬玉本人在接受媒體專訪中所說,中國在農業農村發展中的改革經驗,“對其他發展中國家有借鑒作用”,“對實現2030年全球可持續發展議程,貢獻中國方案、中國智慧,提供中國正能量”。相較于“前所未有”的中國扶貧事業的廣為人知,拿下多個“第一”的中國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尚未走入更多人的視野。
截止目前,中國國家級農業文化遺產91項,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以15項的紀錄位居世界首位。
【公考角度解讀】
[提出觀點]
不僅生態和經濟價值高度統一,而且是傳統農耕文明的載體,需要投以更多關注,給予更多助力。
[綜合分析]
農業文化遺產,顧名思義,是指傳承到現在的活態的農業文化系統,不僅生態和經濟價值高度統一,而且是傳統農耕文明的載體。
中國農耕歷史悠久,農耕文明漫長,多樣的地形地貌孕育了多樣的生產生活方式。我們的祖先可以說在農業方面創造了燦爛輝煌的農業科技成就。我國古代農業科技是走在世界的前面,而且對世界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比如說犁,我們的祖先很早就發明了,而且不斷地改進,到唐代創造出了曲轅犁,也叫江東犁,后來這個犁傳到世界,對世界犁的改進起了很大的作用。悠久的農耕歷史發展到今天,有相當一部分的農業智慧已經稱得上農業文化遺產。不論是浙江青田的稻魚共生系統,還是?;~塘生態農業模式,都折射著先輩智慧的光芒,其蘊藏的和諧、綠色理念對我們今天發展綠色農業、建設美麗鄉村依舊具有借鑒意義。
任何一種文明,都是人類追求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產物,其中沉淀了人對自身與外界探索的哲學思考與價值表達。尤其是農業文明遺產,更是我們今天反思現代工業發展帶來的諸多問題時最好的參照。
[參考對策]
切實保護好優秀農耕文化遺產,推動優秀農耕文化遺產合理適度利用。
在傳承和保護方面,農業文化遺產和其他類型的文化遺產并無二致,都是要在“活化”上做好文章。要切實調動當地農民這一最重要主體的積極性,暢通渠道讓多方參與。
在發展模式上,要以農業為基礎但又不能局限于此,在實現多種功能的同時,要注重對傳統民俗和文化內涵進行進一步的衍生和闡發,以增加一地農業文化遺產的吸引力和厚度。
資料來源:
光明日報:給農業文化遺產更多關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