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幫助考生提升申論答題水平,浙江公務員考試網(www.ikeluosi.com)特別推薦申論熱點解讀“治理網絡醫托”,希望考生閱讀本文,對申論熱點的把握有一定的幫助。
【背景鏈接】
看病求醫,不少人通常上網搜索去哪家醫院。遇到熱情的線上醫護人員,不僅噓寒問暖,還積極推薦專業醫院,協助掛號就醫。然而,許多時候,這種“熱心人”可能就是網絡醫托,讓你一步步陷入精心布置的陷阱。
日前,媒體曝光一起網絡醫托騙局:兒子得病,父親求醫心切上網搜索,卻被網絡醫托誘導至一家民營醫院;本是抑郁癥,卻被當成強迫癥來治,花費上萬元,病還越治越重。實際上,這樣的騙局并非孤例,湖南某醫療集團雇用400名網絡醫托招攬患者;某公司的員工假冒醫生,蒙騙腦癱病患者前往與其合作的指定醫院就診;有鼻炎患者經在線問診引介加入病友群,因為群內“病友”對療效一致好評就購買了800元藥,不承想買完藥后卻被踢出群聊……近年來,網絡醫托侵害患者利益的事件屢有發生,危害不可小覷。
【提出觀點】
整治網絡醫托是場持久戰,需要標本兼治。繼續深化醫改,優化醫療資源配置,在全國范圍內建立暢通的雙向轉診制度;提高全民健康素養,提升基層醫生健康守護水平,才是治理網絡醫托的釜底抽薪之舉。
【綜合分析】
與傳統醫托相比,網絡醫托“換湯不換藥”,也是利用醫患雙方的信息不對稱實施誘騙。只不過,網絡醫托集團化、隱蔽化的特點更為明顯,并形成了一條灰色利益鏈:在工商部門注冊成立公司,頂著“某某醫療集團”“某某醫療咨詢公司”的頭銜,招一批咨詢顧問和業務員,通過搜索引擎和社交軟件,以精心準備的話術誘騙、引導患者,到合作的醫療機構就醫,然后從中收取“人頭費”。
之所以有患者上當受騙,說明監管還存在漏洞。比如,盡管搜索引擎在推薦頁面中將醫療廣告標明“廣告”字樣,而且廣告發布數量和內容也符合相關規定。但用戶點擊進入二級頁面,網絡醫托又浮出水面,搜索引擎平臺對此監管不夠。再如,網絡醫托多以“醫療咨詢公司”面目出現,屬于工商部門管理;醫療機構屬于衛生行政部門管理,網絡屬于網信部門管理,這種條塊分割的監管形式,一旦聯動不暢,容易讓不法分子有機可乘。因而,整治網絡醫托,要有系統化治理思維,讓其無縫可鉆。
【參考對策】
治理網絡醫托,要“打七寸”。網絡醫托往往通過搜索引擎的競價排名,獲得靠前推薦,從而觸達患者。相關監管部門要夯實搜索公司的主體責任,堵住網絡醫托現身的搜索通道。對以“醫托”等不正當手段招攬患者的“問題醫院”,有關部門須加強監管與懲戒,斬斷非法牟利的利益鏈接,讓網絡醫托失去滋生和蔓延的空間。
治理網絡醫托,更重要的是“建網”。無論是電腦屏,還是手機屏,“觸屏可及”的是巨大的患者市場,網絡問診需要建強“正規軍”。2018年,國家衛健委發布《互聯網診療管理辦法(試行)》等3份互聯網醫療領域重磅文件,為發展互聯網醫院鋪設法律的軌道。截至目前,全國已有158家互聯網醫院,遠程醫療覆蓋全國3000余家醫院。讓網上充盈正規互聯網醫院,致力滿足患者多層次健康需求,網絡醫托自然就沒有可乘之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