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單選題) 蘇州曾經是經濟興盛、文化發達、人才薈萃之地。明末清初以后,蘇州士紳除少數人發生身份和觀念轉化外,多數人的傳統觀念仍根深蒂固。而作為社會主流的士紳觀念和意識往往通過各種渠道浸潤展延,嚴重影響一般民眾。正因如此,晚清蘇州民風靡弱閑散,生活節奏緩慢,缺乏早期現代化必需的緊迫感與開拓精神。清末及民國初期,蘇州人很少愿意將資本投入到現代實業中,以至于蘇州錢莊吸收的存款在當地難以消納,不得不轉向外埠尋求出路。
這段文字主要介紹了( )。
A.清末蘇州資金消納的途徑與方式
B.蘇州民眾在士紳觀念影響下的轉變
C.民國初期蘇州實業發展衰落的原因
D.士紳觀念制約了近代蘇州的現代化進程
2(單選題)前些年翻看先生的這本書時,盡管自己對民國話題有著欲說還休的濃厚興味,對這本話語剪輯獨出心裁的編排方式下潛藏的 常常默契會心,但讀完仍是感到 。
依次填入劃橫線部分最恰當的一項是( )。
A.至理名言 戛然而止
B.妙言要道 耳目一新
C.不經之談 百讀不厭
D.微言大義 意猶未盡
3(單選題)我國的傳統文化強調集體,拒絕正式承認個人的主體性。傳統社會的禮治秩序,本質上是主張取消個性、主體性、 否認個人獨立利益的,個人只能按照一定的“名分”來履行責任義務。這一秩序塑造的是處于服從地位的“臣民”,而非法律意義上享有權利的“公民” 。上世紀 80 年代以來進行的勞動人事制度改革,是要實現人由“單位人”向“社會人” 過渡的目標。這一“人的社會化”過程,既是我國經濟改革的重要成果,也是我國社會發展進步的一個重要標志。它意味著個人自由的增加和社會結構的優化。
對這段文字概括最恰當的一項是( )。
A.強調集體、拒絕個人的主體性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標志
B.勞動人事制度改革是我國經濟改革和社會進步的一個重要標志
C.“人的社會化”過程是個人自由增加和社會結構優化的重要標志
D.由“臣民”到“公民”的轉變是我國勞動人事改革的重要標志
4(單選題)財富的增加與道德的墮落并不必然成正比。但如果財富的增加不能與公正地分配財富并行,如果社會的普遍的道德水平非但不能相應地得到提高,反而持續不斷地下降,那就談不上有實質意義的自由與平等,社會就不可能成為一個更加美好的社會。
這段文字的主旨在于( )。
A.財富的增加會帶來道德水平的提高
B.全社會的公平與幸福應體現為財富的公平分配與道德水準的提高
C.道德水準的提高應以公正地分配社會財富為基礎
D.美好社會得以形成的前提是財富的增加
5(單選題)作為一名教師,無論你意識到沒有,自己都是半個演員。有人角色感強一些,有人弱一些;有人表演能力強一些,有人弱一些。在知識、見識都差不多的情況下,教學效果的程度就體現在表演意識和表演能力的差別上了。
這段話主要支持了這樣一個觀點,即( )。
A.教師應把課堂作為舞臺,自己當成演員
B.教師的表演意識和能力影響著教學效果
C.表演能力強的教師往往有好的教學效果
D.知識、見識、表演等都是教師的必修課
浙江公務員考試網<http://www.ikeluosi.com/> 解析 題目或解析有誤,我要糾錯。
1. D考點表面主旨題 解析據提問知此題為表面主旨題。
文段前半部分是講明末清初之后蘇州人的觀念沒有太大的變化,并進一步指出“作為社會主流的士紳觀念和意識”民眾中的影響。后半部分講這種影響的結果概括而言就是:士紳傳統觀念根深蒂固,進而影響到民眾缺乏緊迫感和開拓精神,最終制約了蘇州現代化的進程。全段圍繞士紳觀念的影響展開,“正因如此”之后所論述的,就是這種影響的表現。整個段落的主體詞為“士紳觀念”和“早期現代化”,對此概括最全面的為D項。A、B、C項都不夠全面。
2. D考點成語填空 解析本題考查成語的應用。
先看第一空,“不經之談”是貶義詞,首先排除C;“至理名言”是指最正確的道理,最精辟的言論,用“潛藏”修飾不恰當,排除A。再看第二空,前面提到“自己對民國話題有著欲說還休的濃厚興味”,又常常“常常默契會心”,說明對內容很熟悉,用“耳目一新”不恰當,排除B。故正確答案為D。
3. C考點表面主旨題 解析由提問標志詞“概括”可以判斷出本題為表面主旨題。
材料前三句主要講傳統文化強調集體,拒絕承認個人的主體性,為后面勞動人事改革作出鋪墊;后三句具體闡述勞動人事改革的目標及其重要意義。由此,材料整體上屬于分-總結構,其語意重點在于“總”的部分,即“人的社會化”過程所具有的意義。選項中,C項表述最貼合文意。其他三項表述錯誤,未抓住材料語意重點,予以排除。
4. B考點表面主旨題 解析據提問可知此題是表面主旨題。
A、D說法與題意不符,C項只是說了道德水準與社會財富分配之間的關系,沒有說明題意的主旨,B項全面準確地點明了題干的主旨。故正確答案為B。
5. B考點表面主旨題 解析據提問可知此題是表面主旨題。
材料第一句首先先認定“教師是演員”,之后分類說“演出”的情況,最后總結“表演”的差別體現在教學效果上。從這個結論可以推出B項與結論更為接近。
A項引申過度,沒有忠實材料談表演與教學效果的關系,先排除。C項“表演強”和“效果好”的因果關于過于絕對,也排除。D項原題并沒有論述“知識、見識”是教師必修課,也排除。故正確答案為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