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近年來,隨著城鄉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對農產品的消費需求快速轉變,多元化、個性化需求顯著增多,而在供給端,我國農產品常常不能滿足這些需求,仍然是大路貨居多,一些品種甚至生產過剩,出現“賣難”。這一問題是我國農業面臨的諸多矛盾的集中體現。為此,農業部最近提出,重點推進種植業、畜牧業、漁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業轉型升級。
這一目標的實現,關鍵在于全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今年3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湖南代表團審議時指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農業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4月25日,他在我國農村改革發源地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主持召開座談會時再次強調,“解決農業農村發展面臨的各種矛盾和問題,根本靠深化改革”。
那么,如何理解和準確把握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我認為關鍵是回答三個問題:為什么?抓什么?怎么抓?
為什么?這是應對農業發展嚴峻挑戰的迫切需要。
目前我國農業發展存在深層次矛盾,只有通過深化改革來化解。
一是國際競爭力下降。盡管2015年全國糧食產量達到6.2億噸,但全年糧食進口量再創歷史新高,達到1.3億噸。造成產量、進口量、庫存量“三量齊增”的根本原因,是農產品價格倒掛。以2015年12月為例,稻米、小麥、玉米國內市場價格比配額內進口到岸稅后價格每噸分別高出1320元、920元和600元。造成價格倒掛的根本原因,是我國農產品的人工和土地成本增長過快。
二是可持續發展能力下降。過量使用化肥和農藥,長期超采地下水,侵占濕地造田種糧、造池養魚,開墾陡坡耕地和易沙化土地,利用重金屬污染耕地種糧種菜,農用薄膜殘留土壤,這些生產行為增加了當前產量,但這是以犧牲子孫后代發展根基為代價換取的。農業產能透支帶來的后果在逐步顯現,導致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下降。
三是供需匹配能力下降。我國農產品供需失衡問題較為嚴重。據估算,2015年我國糧食消費量約為6.5億噸,0.3億噸的缺口需要靠進口彌補,但2015年我國糧食實際進口量達到1.3億噸。之所以超量進口1億噸,在于我國需求量大的大豆國內生產不足,而國內玉米產量增長難以被需求增長消化,大量庫存積壓。奶粉進口量快速增長,而國內奶牛養殖業銷售不暢。
抓什么?關鍵在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
與農業結構調整相比,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更加注重解決體制機制問題,從根本上矯正供需結構錯配和要素配置扭曲。應按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思路,以新的發展理念破解農業發展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
一是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業適度規模經營。這是應對城鄉人口結構變化和農業兼業化、農民老齡化、農村空心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控制農產品人工成本過快上漲、增強我國農業基礎競爭力的根本出路。要加快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推進“三權分置”改革,構建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政策體系。
二是以綠色產能的增長接替邊際產能的退出。如果把對生態環境的破壞計入生產成本,過量使用化肥和農藥、開墾陡坡土地和濕地、超采地下水、使用重金屬超標耕地形成的那部分產能就會得不償失,是需要市場出清的、典型的邊際產能。促進這些邊際產能有序退出,必須找準支點,特別是要把外部負效應內部化,讓采取這種生產方式的人付出代價,讓其有壓力退出;實行輪作休耕補貼,讓其有動力退出。同時,要讓綠色、健康產能的增長跑贏邊際產能的退出,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大規模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和農田水利建設,大力推進農業科技進步。
三是延長和重構農業產業鏈、價值鏈。在總結借鑒日本“六次產業”和我國農業產業化經驗的基礎上,以農業為基礎,以提高農民分享比例為目的,推進農村一二三次產業融合發展。按照有利于延長農業產業鏈的方向,推動農產品加工業轉型升級。按照有利于農民分享增值收益的方向,完善農業產業鏈與農民的利益聯結機制。
怎么抓?重點是釋放正確的市場和政策信號。
既要發揮市場信號的導航燈作用,也要發揮政策信號的指揮棒作用。穩步推進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和收儲制度改革,以降低價格扭曲程度、矯正資源錯配為方向,以堅持市場化改革取向與保護農民利益并重為原則,“分品種施策、漸進式推進”。繼續執行稻谷和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但要增強政策彈性,改變只漲不降的剛性預期。積極穩妥推進玉米收儲制度改革,建立“市場化收購+補貼”的新模式。無論是將種糧農民直接補貼、良種補貼、農資綜合補貼合并為農業支持保護補貼,還是建立農業信貸擔保體系,抑或是發展農村普惠金融、完善農業保險制度,都應體現向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聚焦、向新型經營主體傾斜、向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生產方式發力的政策取向,以農業政策轉型引領農業發展方式轉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