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幫助考生提升申論答題水平,浙江公務員考試網(www.ikeluosi.com)特別推薦申論熱點解讀:海洋保護,希望考生閱讀本文后能夠有所收獲。
【背景鏈接】
2019年1月,維護海洋生態環境,“守護海洋”,檢察機關也積極行動起來。2月22日,“守護海洋”檢察公益訴訟專項監督活動部署會在青島召開。會議披露,要通過開展專項監督活動,將檢察公益訴訟制度優勢轉化為守護海洋的生態效能。
2019年3月,山東省生態環境廳印發《山東省海洋生態環境保護規劃(2018—2020 年)》(以下簡稱《規劃》)。《規劃》對海域進行分區管控,將山東省海域規劃成自然保護地、海洋特別保護區、重要河口生態系統等17類341個分區,分別確定了各分區的環境質量目標。
【綜合解讀】
[現象存在的原因]
違法圍填海普遍存在,利益驅動是主因。沿海經濟快速發展、缺乏用地空間,土地價格快速上漲、海域使用成本過低,刺激了沿海地區向海要地的沖動。一些地區在短期利益驅動下,脫離實際需求盲目填海,個別項目違規改變圍填海用途,用于房地產開發,浪費海洋資源的同時,對海洋環境造成嚴重破壞。
違法圍填海亂象難以遏制,違法審批、監管失位是癥結所在。有些地方從資源環境監管部門到投資核準部門,責任不落實、履職不到位,違反海洋功能區劃審批項目;一些基層執法部門對政府主導的未批先填項目制止難、查處難、執行難普遍存在;違法圍填海罰款由地方財政代繳,或者先收繳再返還給違法企業,行政處罰流于形式,客觀上縱容違法。
沒有切實落實新發展理念,保護優先、集約利用的用海新理念還未確立或不夠牢固。近岸海域污染防治不力,陸源入海污染源底數不清,局部海域污染依然嚴重;督察組排查出的各類陸源入海污染源,與沿海各省報送入海排污口數量差距巨大。
[影響]
一是延緩經濟轉型升級。近年來大量的填海造地用于房地產開發,特別是建設“海景房”,是過去“土地財政”的延續,不僅難以改變投資拉動經濟的模式,而且會進一步延緩鋼鐵、水泥等產能過剩行業的結構調整,與中央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的方針背道而馳。目前,環渤海地區多個填海造地項目已經出現了爛尾樓,城市淪為“鬼城”的也不在少數,這無疑是對經濟資源和自然資源的雙重浪費。
二是破壞岸線生態環境。填海造地直接占用自然岸線,對潮間帶生態系統造成毀滅性破壞。例如,由于圍海造地,我國天然紅樹林面積已由20世紀50年代初的約5萬公頃下降到目前的1.5萬公頃,70%的紅樹林喪失,許多物種也因此失去棲息場所,特別是潮間帶底棲生物和南北遷徙的候鳥。近20年來,渤海填海造地面積超過2000平方公里,造成的生態破壞已經不可逆轉。填海造地使自然岸線被人為拉直,近岸地形發生改變,還會影響魚類的繁殖和洄游。同時,由工業建設和房地產開發引致的大規模人口集聚,必然增加陸源污染物排放,導致海水水質進一步惡化。
三是妨害社會公平正義。大規模圍填海行為的背后,是當地政府扭曲的政績觀。為了增加GDP和追求政績,一些地方政府官員罔顧規劃的科學性,不考慮行業前景,即使是產能過剩項目也大干快上,大規模投資欠下的債務則只能由全民買單。其間,如果將填海造地形成的土地用于房地產開發,地方政府和開發商更是獲利豐厚,受損的是屬于公共產品的自然岸線資源,最終影響的還是人民的福祉。從長遠來看,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自然岸線的需求將顯著增加。從目前來看,一些沿海城市因當初填海造地導致岸線資源嚴重不足的矛盾已經非常突出。
[參考對策]
保護海洋生態環境,首先要強化頂層設計。在用海項目中設置相應生態保護規范和技術標準,建立重大用海項目第三方評審制度,提高生態用海的門檻,將生態保護放在海洋資源開發利用的最優先位置。
其次,在加強事前審批的同時更要加強事中和事后的監管。一方面加強督察力度,拓寬群眾舉報途徑,形成更強威懾;另一方面也要將自然岸線保有率等海洋生態保護指標納入地方考核標準。
此外,還要加強對陸源污染物的排查和清理整頓工作,提升對重點海灣主要入海污染物的監控能力,實施精細化和動態化管控。探索建立海洋資源使用費用標準的動態調整機制,利用價格杠桿,大幅度提高用海成本。
【文章素材】
[精彩標題]
1.碧海銀灘也是“綠水青山”
2.讓保護海洋的理念成為共識
3.有法可依讓海岸線保護更有力
[精彩開頭示例]
示例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飽含哲理的生動論述,旗幟鮮明地宣示了我國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堅強決心,形象深刻地詮釋了經濟開發與生態保護的辯證關系。對待綠水青山是這樣,對待集經濟開發、生態保護和科學研究等多種功能于一身的碧海銀灘,理應同等視之。必須看到,像綠水青山一樣,碧海銀灘同樣是破壞容易保護難、污染容易修復難,毀掉之后要想恢復更是難上加難。
示例二
國家海洋局印發的《海岸線保護與利用管理辦法》作為我國出臺的首個海岸線法規,辦法明確將自然岸線納入海洋生態紅線管控。到2020年,全國自然岸線保有率不低于35%。海岸線具有重要的生態功能和資源價值,是發展海洋經濟的前沿陣地。但由于海岸線和近岸海域開發強度不斷加大,導致海灣濱海濕地面積減少、海洋生物棲息地消失,海岸生態功能弱化,嚴重威脅海洋生態系統安全,影響沿海地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因此,建立健全相關法律法規體系,加強海岸線的統籌規劃和管控手段尤為迫切。
[精彩結尾]
示例一
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新方位、著眼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宏偉目標,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海洋事業關系民族生存發展狀態,關系國家興衰安危。他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堅持陸海統籌,加快建設海洋強國”,為新時代海洋事業指明了方向、確立了目標。像善待綠水青山那樣善待碧海銀灘,才能為海洋強國建設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和廣闊的物理空間。
示例二
圍填海督察不是走過場,海洋生態保護永遠在路上。作為海洋生態保護的責任主體,相關各級政府除了認真整改問題、做好生態修復,還應徹底扭轉重陸地、輕海洋和重開發、輕保護的慣性思維,在海洋開發中真正樹立生態優先節約優先的意識,切實完善地方海洋資源環境保護的長效機制,確保海洋的可持續發展,為子孫后代留下碧海銀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