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試公告
2025年浙江省寧海縣面向普通高校應屆生選聘40名高層次緊缺人才
http://www.ikeluosi.com 2025-03-28 來源:寧海縣人力社保局
浙江省寧海縣面向2025年普通高校應屆畢業生公開選聘高層次緊缺人才的公告
為優化干部隊伍結構,拓寬選人用人渠道,加強優秀年輕干部儲備,著力打造德才兼備、勇于創新、適應新時代要求的高素質專業化干部隊伍,經研究,決定面向2025年普通高校應屆畢業生公開選聘高層次緊缺人才40名。現將有關事項公告如下:
一、寧海縣簡介
寧海縣位于浙東中部沿海,縣域面積1928平方公里,其中陸域面積1695平方公里,隸屬浙江省寧波市。近年來,寧海五張名片愈發亮眼,一是千年古縣城,寧海建縣于西晉太康元年,歷經1700余年而不曾更名,涌現出天下讀書種子方孝孺、左聯烈士柔石、民族翰骨潘天壽等一批先賢志士。二是生態示范區,縣域森林覆蓋率53.8%,水質和空氣優良率均在90%以上,2024年躍居“兩山”發展百強縣榜首。三是旅游日發源地,寧海是中華游圣徐霞客所著《徐霞客游記》開篇之地,2011年成功申報“5·19”為中國旅游日。寧海以文旅旺縣大抓全域旅游,獲評首批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是寧波首個省5A級景區城。四是經濟百強縣,工業占據半壁江山,形成“文化+健康”“光伏+儲能”“模具+新能源汽車零部件”三大主賽道,是全省33個縣中首個“千億縣”。五是人居幸福地,首創村級“小微權力清單36條”“藝術振興鄉村”“企服通”“集士驛站”等一批全國經驗,捧獲省“一星平安金鼎”,已連續兩年上榜最具幸福感城市。
二、選聘范圍
選聘范圍為2025年普通高校碩士研究生及以上學歷學位應屆畢業生。定向培養生、委托培養生以及網絡學院、成人教育學院和獨立學院畢業生不列入本次選聘范圍。
2023年、2024年普通高校畢業生(2022年10月1日至2024年9月30日畢業),或2023年1月1日至2024年12月31日畢業,并可在2025年12月31日前取得國家教育部出具的學歷學位認證書的國(境)外留學人員,以及按國家政策規定可以享受應屆畢業生就業待遇的其他情形人員,可按2025年應屆畢業生身份報考。
三、選聘條件
1.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思想政治素質好,擁護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遵紀守法、品行端正,有志于從事黨政管理工作,事業心和責任感強,身體健康。
2.碩士研究生年齡在28周歲以下(1996年3月28日以后出生),博士研究生年齡在35周歲以下(1989年3月28日以后出生),具有參軍入伍經歷的,報考年齡可放寬2歲。
3.2025年普通高校應屆畢業生(2024年10月1日至2025年9月30日畢業)可憑學生證、就業協議或就業推薦表報名,但須在2025年9月30日前(博士研究生可放寬至2025年12月31日前)取得相應的學歷學位,到期未取得的不予錄用;2025年1月1日至2025年12月31日畢業的國(境)外留學回國(境)人員可等同于國內2025年普通應屆畢業生,報考時仍未畢業的可憑國(境)外學校學籍證明報名,但須于2026年1月31日前取得國家教育部出具的學歷學位認證書(到期未取得的不予錄用)。上述時間,以學歷、學位證書或認證書的落款時間為準。
4.凡因違法違紀受過各種處分,或有相關規定不得聘用為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的,不得報考。
5.本次選聘未按一級學科設置專業條件的,均為具體的專業名稱,所涉及的專業要求可參考教育部《研究生教育學科專業目錄》和《浙江省公務員考試專業目錄》。國(境)外留學人員專業相近的以所學課程或畢業論文為準,報名時提供國(境)外院校主干課程或畢業論文摘要部分等證明。
四、選聘崗位及要求
五、選聘程序
本次選聘按照系統報名和資格審核、現場資格確認、考試、體檢、考察和公示聘用等程序進行。
(一)系統報名和資格審核
1.系統報名時間:2025年3月31日9時至4月11日16時。
報考人員登錄寧波市考試網上報名系統(https://bmxt.nbhr.org.cn),選擇進入“寧海縣面向2025年普通高校應屆畢業生公開選聘高層次緊缺人才”,查詢選聘公告并進入報名,然后按提示錄入信息并選擇報考崗位。請符合選聘條件的報名人員在仔細閱讀相關公告信息后,按要求詳細輸入個人信息,嚴格按照選聘所設條件選擇崗位進行報名,每位考生只能選報一個崗位,逾期不再受理注冊及報名。
2.資格審核時間:2025年4月1日9時至4月12日16時。
選聘單位根據填寫的報名信息,對報名人員的報考資格進行審核。審核通過的不能再報考其他崗位,審核不通過的可以改報其他崗位。
3.查詢或再次報名時間:2025年4月14日9時至4月14日16時。
已報名人員登錄系統查詢資格審核結果。審核通過的不能再報考其他崗位。
綜合管理崗位為緊缺崗位,不設開考比例,以實際資格審核通過人數為準。其他崗位資格審核通過人數與該崗位招聘指標比例不足3:1的,核減或取消該崗位招聘指標,核減或取消的招聘指標可調整至其余崗位。請及時關注寧海縣人力社保局網站(https://www.ninghai.gov.cn/col/col1229128324/index.html)公告或接聽電話、查收短信。
(二)考試
1.首輪面試
根據資格審核合格人數和區域分布情況,統一集中組織首輪面試,采用現場方式進行。具體時間、地點另行通知。
首輪面試主要了解、考察報考人員的受教育情況、特長、榮譽、個性特征、談吐禮儀、社會實踐、工作愿景和崗位匹配等綜合情況,按招考計劃1:6的比例確定面試對象,不足比例的按實際人數確定。
2.二輪面試
二輪面試前需進行現場資格確認,通過者進入二輪面試,具體時間、地點另行通知。
二輪面試采用結構化面試的形式,主要考察面試人員口頭表達能力、分析應變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和綜合素質,成績滿分為100分,合格分為75分,成績不合格者淘汰。綜合管理崗位,二輪面試成績即為總成績,在二輪面試合格人員中根據總成績從高分到低分按招考計劃1:1的比例確定體檢對象;其他崗位,在二輪面試合格人員中,根據二輪面試成績從高分到低分按招考計劃1:3的比例確定綜合素質測試對象,不足比例的按實際人數確定。
綜合素質測試對象放棄的,在相應崗位二輪面試合格人員中按面試成績高分到低分予以遞補。在綜合素質測試前一天20:00以后提出放棄,產生的空缺名額不再遞補。
3.綜合素質測試
綜合素質測試科目為《綜合基礎知識》,滿分為100分。測試結束后,計算總成績。總成績=二輪面試成績×60%+綜合素質測試成績×40%,總成績相同的,按二輪面試成績由高到低排序。根據總成績從高分到低分按招考計劃1:1的比例確定體檢對象。
考生參考時須攜帶本人身份證和考試通知,務必按通知要求的時間和地點參加考試。不按規定時間和地點參加的,視作放棄,產生的空缺名額不再遞補。
(三)現場資格確認
現場資格確認在二輪面試前進行,面試對象攜帶相關材料到“寧海縣面向2025年普通高校應屆畢業生公開選聘高層次緊缺人才現場資格確認”處進行現場資格確認,通過者進入二輪面試,發放考試通知,具體時間、地點另行通知。
參加選聘考生需要攜帶的確認材料有:《寧海縣面向2025年普通高校應屆畢業生公開選聘高層次緊缺人才報名表》、二寸免冠照片、身份證、已獲取的各層次學歷學位證書、在讀學生證和在高校就讀期間表現優秀的證明材料(如學生黨員或學生干部、獲得的獎學金或獎勵、發表過的學術文章、取得的資格證書或學習成績等,以及其他在校期間獲得的榮譽和獎勵證書、發表的論文、取得的科研成果等)原件及復印件。符合條件的國(境)外留學回國(境)人員還需提供國(境)外學校學籍證明、就讀證明或學歷學位認證書。
(四)體檢、考察
體檢時間及地點另行通知。
體檢標準參照人社部、國家衛健委、國家公務員局《關于修訂〈公務員錄用體檢通用標準(試行)〉及〈公務員錄用體檢操作手冊(試行)〉有關內容的通知》(人社部發〔2016〕140號)政策執行,入圍體檢對象不按規定的時間、地點參加體檢或體檢結果不合格者淘汰。
體檢合格者進入考察。考察參照《公務員錄用考察辦法(試行)》(中組發〔2021〕11號)等公務員錄用考察相關文件規定執行,考察不合格者淘汰。
在體檢、考察環節中,如有放棄或因不合格出現崗位空缺時,按總成績從高分到低分依次予以遞補。
(五)公示、聘用
考察合格的,確定為擬選聘錄用人員,在寧海縣人力社保局網站(https://www.ninghai.gov.cn/col/col1229128324/index.html)統一進行公示,公示時間不少于5個工作日。公示期滿,對擬選聘錄用人員無異議或反映問題經查實不影響選聘錄用的,按期取得學歷學位后辦理選聘錄用手續。
擬選聘錄用人員接到錄用通知后,必須在規定時間內報到,無正當理由逾期不報到的,取消選聘錄用資格。經公示的擬選聘錄用人員無故放棄或逾期不報到被取消選聘錄用資格的,將錄入寧海縣公務員考錄和事業單位公開招聘考生誠信檔案。
擬選聘錄用人員名單一經公示,因故造成選聘崗位空缺的,均不再遞補。
六、選聘相關政策
1.對于簽訂就業協議并承諾不放棄的人員提供畢業前來寧海縣實習的崗位,并給予實習補貼。
2.選聘錄用后簽訂事業單位聘用合同,首次聘期3年(含試用期6個月),納入事業編制人員管理。試用期滿考核不合格的,解除聘用合同。首個聘期考核不合格的,不再繼續聘用。
3.試用期滿考核合格且可計算工齡的工作時間滿12個月的博士研究生,管理崗位的可享受七級職員(不擔負領導職責)工資待遇,專技崗位的可享受專業技術十級崗位工資待遇。試用期滿考核合格的碩士研究生,按事業人員管理相關規定執行。
4.選聘錄用人員符合寧海縣人才安居實施辦法等規定要求的,可享受相關政策優惠。
本次公開招聘咨詢電話:0574-59971560、59971561
本次公開招聘監督電話:0574-59972278
中共寧海縣委組織部
寧海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
2025年3月27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