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人認為,“招工難”表明農民工就業難問題已發生“逆轉”;也有人表示,“招工難”只是暫時現象,沒必要大驚小怪,你是怎么看的呢?
【解析】
我覺得這兩種觀點從不同側面談了招工難的現狀,都是有一定道理的。
一方面看,農民工就業難確實有所緩解。隨著我國經濟企穩回升,用工需求明顯增加,加上農民工返鄉就近就業和創業,所以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企業“招工難”。
但應看到,目前“招工難”現象只是表現在部分地區和部分企業,是局部性的而非全國性的,暫時性的而非長期性的,具有區域性、行業性和結構性特點。從總體上說,我國就業人口總體供大于求的局面短時期內不會有大的改變。
此外,我國農村還有1億多富余勞動力,每年需要轉移的大約800萬—900萬人;2億多農民工當中還有很多工作崗位并不穩固。做好這些重點人群的就業工作,形勢嚴峻、任務艱巨。
因此,既要看到“招工難”現象對于促使企業改善工作環境、提高工資待遇、維護農民工權益等方面所具有的積極意義,也要看到“招工難”并不意味著當前就業形勢已經出現明顯好轉。企業“招工難”與求職者就業難并存,凸顯了深層次的就業結構矛盾,今后還會進一步加劇。對于解決就業問題的嚴峻性和長期性,我們要保持清醒的認識。
二、2010年1月31日,國務院發布的2010年中央一號文件《關于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進一步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的若干意見》中,首次使用了“新生代農民工”的提法,并要求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著力解決新生代農民工問題,讓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談談你對“新生代農民工”的認識。
【解析】
根據我的了解,“新生代農民工”主要是指當前活躍在勞動力市場上的20世紀80年代、90年代出生的農民工群體,目前約有1億人。他們生長在農村,卻不迷戀故土,對農業生產并不熟悉;他們工作在城市,渴望融入城市社會,卻難以扎根城市。與父輩相比,他們找工作不光看工資待遇,更看重工作環境和職業發展,但不少人缺乏技能,同企業崗位的要求對接不上。
新生代農民工年齡18歲到25歲,以“三高一低”為特征:受教育程度高,職業期望值高,物質和精神享受要求高,工作耐受力低。
我覺得新生代農民工及其市民化面臨的諸多困難,主要有:
(1)他們的勞動供給和就業行為明顯不同于第一代農民工。在不同時代成長的農民工有著不同的閱歷和自身不同特點,導致他們追求目標、偏好等不同,因此,僅僅將農民工視為同質群體的傳統研究方法不能了解當今農民工勞動市場的供求狀況。從經濟學的角度說,新生代農民工因為他們的效用和目標函數與第一代農民工的差異導致了他們的勞動供給函數及其在勞動力市場的供求均衡點與廠商需求之間存在“缺口”而出現“民工荒”現象。
(2)他們對社會保障的需要勝過第一代農民工。在心態和觀念上,第一代農民工更接近于農民,對城市認同感較低,即使在城市中無法生存時,還有回鄉務農的最后一條退路。第二代農民工更接近于市民,對城市的認同感較高,但與城市勞動力相比,由于缺乏必要的專業技能和進入正規就業市場的本領,心中過高的期望與所面對的非正規就業市場,形成巨大落差,在城市中無法實現真正立足,但也不愿甚至沒有能力退回到農村中務農,成為了城市和農村之間真正的“兩棲人”。新生代農民工不僅需要勞動權益的保護,而且需要社會失業救急網絡的保障?!?/p>
(3)他們的市民化問題如不能順利解決,將直接關系到城鄉的社會穩定。與第一代農民工相比,第二代農民工是更需要市民化也是更容易市民化的群體。他們更加渴望城市的文明,意識和行為已接近于城市人,但因為個人、制度和市場等多方面原因依然滯留在農民工隊伍中。隨著第二代農民工進入城市的規模越來越大,如果長期不能邁過市民化這道“門檻”,累積到一定時期和規模時很有可能引發為比較嚴重的社會問題。
三、農村學生家里沒背景,沒經濟基礎,人生地不熟。畢業后找不到工作,留在城市求職連吃飯住宿都成問題。很多進城農民工,就睡在橋洞或馬路邊。城里的很多年輕人也都成了啃老族。對于目前普遍存在就業難問題,你做何感想?
【解析】
我覺得通過題目的敘述可以看出,就業形勢的嚴峻性和擴大就業的必要性、緊迫性。我認為擴大就業已經迫在眉睫。原因有以下幾點:
1. 就業,涉及千家萬戶的生計和發展,對于我國這樣一個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來說,妥善解決就業問題尤為重要。我國的勞動力人口近8億,相當于所有發達國家勞動力資源的總和。特殊的人口國情決定了我們必須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千方百計擴大就業,努力讓更多的勞動者獲得工作崗位。
2.就業關乎個人生存和尊嚴。古人說:“無恒業者無恒產,無恒產者無恒志?!币粋€人只有從事某種職業、某項工作,付出勞動獲得經濟收入,才能獲取生活資料,維持生計、改善生活。同時,勞動者在自己的崗位上發揮聰明才智,還能夠享受勞動的喜悅,體驗為社會創造財富和價值的成就感,實現有尊嚴的生活,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梢哉f,就業是一個人生存、發展和自我實現的重要前提和基本途徑。
3. 就業關乎經濟健康發展。就業是經濟發展的基礎,也是反映經濟運行狀況的“晴雨表”。國民經濟的不斷增長、社會財富的日益增加,歸根到底是各行各業的勞動者在不同的就業崗位上創造出來的。如果大批勞動者處于失業狀態,不創造財富卻在消耗財富,必然削弱經濟增長的活力。同時,只有實現充分就業,使人們的收入不斷增加,才能刺激消費需求,使經濟發展獲得持久的動力。
4. 就業關乎社會和諧穩定,就業是民生之本,安居樂業是社會和諧穩定的基本前提。只有人們都有工作干,有穩定的收入來源和生活保障,人心才會思安,才會增強社會歸屬感和安全感,社會才會穩定發展。充分就業也有利于減少貧困,縮小收入差距,促進社會公平,增進人際關系的和諧。世界其他許多國家發展的事實也說明,失業率過高往往成為引發社會動蕩的重要原因。
四、一方面強調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另一方面又要擴大就業,你認為兩者是否矛盾?
【解析】
我認為兩者并不矛盾。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淘汰生產工藝落后、高污染、高耗能企業。
一方面在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現代制造業的同時,大力發展第三產業。
另一方面也不能放棄勞動密集型產業,特別是要支持那些技術先進、附加值較高、就業容量大的制造業和出口加工業發展,這是擴大就業的需要,也是發揮我國人力資源優勢、保持國際競爭力的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