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時事鏈接
已在我國很多地方實行的“公安微博”不僅在推行警務公開、聯系警民關系方面起到作用,更在偵破刑事犯罪案件上體現出了威力。一周前,“廈門警方在線”微博發出的一條案件協查的消息被萬人轉發后,警方隨后利用熱心網友們提供的100余條有價值的線索順利偵破案件,于11月29日23時15分成功抓獲犯罪嫌疑人。
便捷的書寫方式,以秒計算的更新速度,“我手寫我心”的個性化——微博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表達便利與快感。
污言穢語地罵戰,時有發生的虛假信息,推手操縱下的信號扭曲――微博在降低民眾言論表達門檻的同時,也帶來了雜蕪與錯亂。
“自媒體”時代果真來臨了嗎?由微博引發的這場傳播學意義上的變革,其發展將會向何處去?
二、試題預測
2010年被稱作“中國微博崛起年”。其影響力日趨擴大,成為這一年網絡世界最引人注目的現象。對此你有什么看法?
三、參考答案
視角一 微博拓展民眾表達權
從干部到群眾,從青年到老者,從個人到機構,2010年,人們都在談論微博。中國微博的發展堪稱“井噴”。僅新浪微博一家平臺,一年內用戶數就從零躥升至5000萬。
微博大大降低了一般民眾的表達門檻。 隨著微博的流行,話語權分流趨勢將越來越明顯,原本單純的資訊受眾搖身一變就成了傳播者。
微博,并非僅僅是博客的簡化版。每條140字,用電腦、手機隨時能上,這樣簡單的技術設定,直接帶來了“平等”的效應。無論百姓還是和機構,抑或社會名人,都被拉到了同一發言平臺上。
22歲的江西女孩鐘如九因微博一夜成名。在江西宜黃拆遷事件中,鐘如九躲進廁所,用手機微博發出求救信號,引來廣泛關注。
目前她的微博已有近3萬“粉絲”。她說,微博能讓更多人聽到老百姓的聲音,“在這里,每個人都是一個媒體”。
“每條消息都是有尊嚴的”“圍觀就是力量”,人們這樣總結微博對現實的推動作用。
甘肅舟曲泥石流災害中,19歲男孩王凱第一時間在微博上呈現災情,被媒體稱為“一個人的通訊社”。
一些原本弱小的聲音,在口口相傳中被放大,持續的聲援讓眾人的觀點立場迅速集結。在“滾雪球”過程中,個體的價值得到尊重,不斷積聚的力量能撼動事件本身走向及未來發展趨勢。
網絡表達在技術上趨向便利,網絡組織和發動能力越來越強,網絡曝光與監督成為常態,這表明中國網絡環境趨向寬松,公民言論自由得到進一步保障,也折射了現實社會民主的進步。
視角二 “微眾時代”推動政府改革
越來越多的領導干部意識到了微博的重要性,開始有意識地利用這一新型傳播工具聽民聲、聚民智。
微博的發展給傳播領域帶來了顛覆式的變化。從報紙到廣播、電視,到門戶網站,一直還停留在單向傳播層面,而微博則開創了一對一雙向互動的新時代。有人將其概括為從“受眾時代”向“微眾時代”的轉變。
微博的開放性壓縮了“暗箱操作”的空間,擴大了百姓的知情渠道;微博的互動性讓百姓得到了更多的參與機會。微博營銷專家杜子健認為,微博讓政府更加注重使命和責任。“當網友對你的聲音發出質疑,你躲避、推諉、打太極和裝啞巴都是丟臉和危險的。”
一位搜狐網友說,微博考驗著地方官員能不能適應民主、開放、互動的網絡生活,也教會許多官員如何在網絡環境里對公共危機做出積極應對,如何推動民主政治、促進問題解決、提高執政能力。
這樣的前景可望給政府行政改革注入新的動力。何同彬認為,政府部門應更多地開放相關信息通道,以保證公眾充分獲取信息,這樣可以有效避免網絡圍觀的盲從和無知色彩。
“網絡監管也必須改進。”北京市律師協會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主任邱寶昌認為,目前網絡犯罪、網絡不正當競爭、網絡個人數據與隱私權保護、網絡信息未成年人保護等方面都普遍存在可操作的立法缺位。
視角三 在激辯中期待理性與責任
12月初,有微博發布消息稱“金庸去世”,頓時“舉網震驚”,后來被證明是假消息。
“假”的問題令人迷惘。2010年以來,因微博信息失真、粗疏甚至故意造假而引發的事件一再刺激人們的神經。商業利益驅動的微博推手,更使人們真偽莫辨。
個人微博作為資訊平臺本身缺乏權威性,如果利用不當很容易變成謠言的溫床。
“臟”的問題也讓人皺眉。11月底,上海笑星周立波在微博上向網民拋出“公糞論”。此論一出,立即激起公憤,網民群起而攻之。有人說,微博已淪為“罵場”,語言暴力借助微博已呈泛濫之勢。
這一年,由微博引發的激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種種亂相讓人深思:表達更自由的“自媒體”時代,究竟給我們帶來了什么?
本學期,南京大學金陵學院新傳媒系的“微博作業”備受關注。作業是這樣布置的:開通微博,學期末考核粉絲數,達到500名算及格,達到2000名算良好,達到3000名算優秀。
為完成任務,全系300多名大二學生使出了渾身解數。有人以哲理取勝,也有人不惜低俗、惡搞,甚至有人發布假消息:“我預測,江蘇至福建范圍內未來一至兩月內會發生不低于3.5級地震。”
這次作業被認為是網絡時代一次前衛傳播實驗。人們看到,如果失守基本道德底線,微博的發展將很危險。
騰訊網友“風中的風”說,一旦出現道德失范的事件,甚至虛假信息,會經由一個微博,由轉發者裂變式傳播,將不實后果擴散到最大化。
但“微博作業”的布置者、南京大學教授楊溟說,因其開放性,微博具有很強的糾錯和評價功能,假消息會在眾人“圍觀”中很快被識破。從“微博作業”半年的實驗來看,學生們都到達了及格線后,吸引眼球的方式已從最初的混亂回歸理性與文明。
天涯社區一位網友說,各種言論都有其表達空間,這本身就說明中國社會寬容度在提高。然而,自由不能濫用,激辯只能指向凈化。“無論將來怎樣發展,我們都希望看到一個更干凈、更真實的網絡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