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資源短缺、環境惡化等問題隨之出現,人們逐漸認識到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的重要性。在發展經濟的同時,重視環境保護已成為全社會共同關心的話題。經濟發展與資源生態環境之間既相互制約又相互促進,只有經濟發展和資源生態環境相協調,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才能協調,才能實現經濟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一、事件背景
改革開放初期,鑒于西方發達國家的慘痛教訓,中央提出了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的方針,但由于地方利益的驅使,這一方針在很大程度上沒有真正得以貫徹落實,一些地方仍然在重蹈西方發達國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首先,生態環境質量日益下降。2009年6月3日,兩家民間環保組織發布了首份中國環境信息公開評價報告。在113個被評價城市中,得分在60分以上的城市僅有4個,不足20分的城市多達32個,而113個城市的平均分僅為30分左右。
其次,氣候呈現日益惡化的趨勢。據世衛組織稱,全球污染最嚴重的10個城市中,有7個是在中國。中國的空氣污染程度要比其他國家高,水污染問題也很嚴重。據世界銀行評估,環境污染所致疾病造成的損失占中國GDP的2-3%。
中國在經濟高速增長、物質財富快速積累的同時,也給生態環境帶來了巨大的壓力:環境問題在加劇,環境突發事故的風險在增加,長期積累的工業污染和生活污染尚未解決,新環境問題和全球環境問題又不斷加劇,環境惡化不但影響了人民的生存質量,而且制約著中國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二、事件鏈接
1.大連輸油管爆炸污染海域:
2010年7月16日晚,大連新港附近中石油一條輸油管道起火爆炸,附近海域至少50平方公里的海面被原油污染。
2.紫金礦業廢水直排江河:
2010年7月3日,福建紫金礦業紫金山銅礦濕法廠發生銅酸水滲漏事故,事故造成汀江部分水域嚴重污染,紫金礦業直至12日才發布公告,瞞報事故9天。紫金礦業,當初是靠壓低成本提煉“低品位”金礦發家而聞名,然而伴隨它一路的卻是多次的重大環境污染事故。此次污染事件,對當地生態環境和居民生命健康,都帶來了災難性的破壞。
3.汕頭無人海島建別墅:
汕頭無居民海島鹿嶼島的西北側,面海而建了多幢別墅,開建近一年竟然沒報批,屬于違法建筑。鹿嶼島上的7幢建筑物已經對自然風光、植被等自然資源造成了嚴重破壞,島上建筑物的污水也將會污染周圍的海洋環境。
4.千島湖被礦區泄漏污染:
2010年7月15日,杭州市淳安縣梓桐鎮三聯村的一個鉛鋅礦場的污水處理池發生塌方性泄漏,導致部分污水流入千島湖支流,威脅到千島湖水質安全。
三、原因分析/影響因素
1.環保意識差,認識不到位
在經濟發展上,重資源開發,輕生態保護,把生態環境保護排斥在社會經濟發展戰略計劃之外,經濟發展思想出現偏差、宏觀決策出現失誤是產生生態環境問題的重要原因。
2.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
長期以來,我國GDP的快速增長是靠高投入、高消耗、低產出、低效益、鋪設新攤子來實現的,這種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對經濟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造成了極大的危害。
3.資金投入不足
環境治理、防止環境破壞以及發展環保產業等,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許多企業認為花錢搞治理費用高、沒效益、不合算,因此不愿做環保投入。環保投入不足,導致環境基礎設施建設落后,環保隊伍自身建設難以跟上形勢需要,環保機構設置滯后,缺乏有效的手段解決環境污染問題。
四、提出對策
1.加強對公眾環保意識的宣傳和環境法律的教育,提高公眾對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的認識。通過各種媒體報道生態環境現狀,加強對環境法律的宣傳教育,增強企業、民眾、政府相關部門的生態環保意識;轉變各級主管部門、企業及群眾“先污染,后治理”的觀念,把環境影響評估納入到所有的重大經濟決策中。
2.加大執法監察力度,完善政策協調體制,落實相關部門責任。一是加強國家監察,完善環境執法監督體系;二是落實單位和領導負責制,綜合運用約束機制和激勵機制,促進地方政府、企業和其他組織嚴格執行環境法規,自覺治理污染,保護生態環境;三是建立企業環境信息公開制度,加強社會監督。
3.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資源能源利用率。將高投入、高消耗的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為集約型、效益型、科技型和清潔型的經濟發展方式。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綠色經濟,低碳經濟,延長生產鏈條,增強企業關聯度,形成一個多行業、綜合性的鏈網結構,實現企業間資源的最佳配置、物質的循環流動、廢物的有效利用,將環境污染減少到最低水平。
4.加大環保資金投入力度。政府要加大環保資金投入,把生態保護和建設所需經費納入到基本建設計劃和財政預算之中,設立生態保護和建設專項資金;同時引進市場機制,建立多種融資渠道,實行污染治理多元化,鼓勵吸引社會閑散資金和國外資金,加大對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城市綠化、防治水土流失、城市保潔等項目的環境投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