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回放】
2010年10月著名打假人士方舟子,在北京遭不明身份之人襲擊。一時引起社會輿論的廣泛關注。事后經警方查證,襲擊者是受他人指使,真正的幕后策劃者是華中科技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肖傳國。肖傳國之所以對方舟子痛下打手,原因在于方舟子曾揭露其學術造假,肖傳國懷恨在心,伺機報復,有媒體評論為從“抄東西”變成“抄家伙”。這一事件也再度引起人們對頻繁發生的學術造假行為的關注。
【解題思路】
學術造假問題,既反映造假者個人存在學術道德問題,同時折射出當下教育體制的弊端以及社會整體氛圍的功利化趨向。考生備考此類試題時,要對這一問題及其實質有著清晰的了解,答題環節可以從個人、教育體制、社會大環境三個層面進行論證,深度剖析學術造假問題產生的原因并提出相應的對策。
【要點分析】
從個人層面來講,“學高為師,德高為范”,教育工作者歷來受到社會大眾的尊重,在大眾心中有著崇高的地位和高尚的形象。但是,時下部分教授學者出于晉升職稱、申請科研經費等個人私利考慮,置做人的基本道德和作為師者應當具備的職業道德于不顧,抄襲剽竊他人學術成果,喪失了基本的道德底線。
從現有教育制度層面來講,現有的應試教育體制和人才選拔機制存在嚴重的弊端,選人用人的標準不夠科學,部分高校唯論文論,過分注重科研成果,忽視教學評價;過分注重個人學術能力,忽視對個人職業道德和個人修養的培養與考核。同時,科研成果審核不夠規范、嚴謹,變相容忍各種學術不端行為的存在,讓一些學術不端者有機可乘,而這些因素更是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學術造假的不良風氣。
從社會大環境層面來講,人們的價值取向更加多元化,市場經濟帶來的對物質追求的過度化導致整個社會的功利化趨向日益嚴重。社會思想沉渣泛起,急功近利的想法也逐漸侵蝕到學術界,一些學者經不起物質的誘惑,不惜以個人名譽和道德尊嚴為代價鋌而走險,做出為人所不齒的學術造假行為。
【應對措施】
一是加強道德教育,在全社會樹立誠信自律意識。加強對人才的職業道德教育,在人才選拔中要側重對個人道德的考察,研究人員本身要自覺遵守學術道德,加強自律意識,自覺抵制各種學術造假行為。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以求真務實的精神鉆研科學,摒棄學術造假等學術不端行為。
二是建立科學的評審機制,改變僵化的量化管理機制。對現行的評審方式進行改革,要不斷完善評審制度,嚴格評審程序;同時,要建立更加科學、客觀、全面的人才評價機制,細化人才選用的標準,去除功利化行為,從根本上杜絕學術造假現象的出現。
三是建立健全相關法制。對抄襲剽竊等學術不端行為保持零容忍,對出現的學術造假行為和相關人員嚴肅處理,增加學術造假、學術腐敗的成本,加大懲罰力度,讓教育科研人員不敢碰學術造假、學術腐敗的紅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