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抓住要點提示詞
在申論考試命題的過程中,一般會圍繞著問題、影響、原因、對策等核心內容出題,因此考生在閱讀的過程中要具備一定的敏感性,知道哪些詞表示問題,哪些詞提示原因,哪些詞代表對策。例如,問題的提示詞:“困境、弊端、尷尬、瓶頸、軟肋、不良現象、不足之處”,影響的提示詞:“意義、價值、作用、有利于、有助于、不利于”,原因的提示詞:“因素、要素、由……引起、由……導致、因為……所以”,對策的提示詞:“建議、要求、措施、務必、希望、應該”等。這些詞的作用在于,只要有提示詞出現,我們就可以百分之百地確定有問題、原因、影響、對策等答案要點出現了。
【例題】
大力度地撤并“麻雀校”和集中辦學使當地農村教育出現新亮點,如:顯著擴大了學校服務半徑和服務人口,一定程度上集中了優質資源,教育質量有了保證,特別是寄宿制對留守兒童、單親家庭兒童的積極作用突出。但這個“撤點并校”的改革在 8 年的推廣過程中,一系列“尷尬”也逐漸暴露出來。課題組在陜南調查時發現,撤點并校后,六七歲的孩子為了上學,每天都要走幾十里山路,每天在路上耗費的時間最多超過4 個小時。有的地方寄宿制學校建設滯后,學生食宿條件較差,生活費用超出當地群眾承受能力,增加了農民負擔,有的地方對布局調整后的學校處置不善,造成原有教育資源的浪費和流失等。教育部在回復部分網友反映的布局調整導致部分學生上學難的問題時指出:今后農村小學布局調整要按照實事求是、穩步推進、方便就學的原則實施,農村小學和教學點的調整,要在保證學生就近入學的前提下進行。在交通不便的地區仍須保留必要的小學和教學點,防止因過度調整造成學生失學、輟學和上學難問題。這個回復被輿論解讀為國家叫停“強行撤并”。
【分析】
材料的內容很多,讀起來仿佛不知道都講到了什么,但根據要點提示詞就會發現,“亮點”提示“有成績出現”,“尷尬”提示“有問題出現”,“要按照原則進行”提示對策。這樣一來,主要內容就一目了然了。
申論更多解題思路和解題技巧,可參看2016年公務員考試技巧手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