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范文】
以改革之銳意破解中國城鎮化之困
2013年是中國新的一代領導人繼往開來、開拓進取的開局之年,中央召開了盛大的十八屆三中全會,讓全體人民感觸最深的,莫過于“改革”:以改革之意進一步推進經濟社會發展,以改革之力全面深化社會主義各項事業建設。結合我國當前城鎮化模式,正是時值以改革之銳意破解中國城鎮化之困的時候了。
以前,我國城鎮化采取傳統“工業化”模式。的確,在過去的幾十年里,它為我們創造了豐厚的物質財富,但是,隨之而來的問題也許許多多:首先,隨著科技的發展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借助生產工具形成的生產和供給能力遠大于居民自身的需求和消費能力,造成工業產能過剩,產品積壓,企業倒閉;其次,隨著科技創新和機械化、自動化程度的提高,工業生產所需人工逐步減少,吸收就業能力下降;再次,其天然對資源要素依賴性過高,近年來國內各項生產要素成本上漲,利潤空間大大擠壓,偷工減料、以次充好、違法違規等突破社會道德底線的事件層出不窮,例如:毒奶粉、毒大米、地溝油、染色饅頭等令人堪憂;最后,高污染、高投入、低產出的傳統工業化模式給資源環境帶來嚴重污染,對生態系統造成不可逆的破壞性損害。綜上所述,2008年以來的事實已經證明,靠強征土地、消耗資源、污染環境、縮減社會福利和剝削勞工來發展低水平、低附加值工業的城市化道路已經走不通。
實體經濟供需失衡和產能過剩的現狀全社會已經達成共識,目前解決我國經濟問題的出路在于:一是通過科技創新創造新的需求,但這需要一定的時間;二是壓縮現有工業過剩的生產能力,使生產和消費達到平衡,可平衡點很精確把控。因此,最有效的根本途徑在于結合我國國情和自然地理環境,改革城鎮化發展模式,打造田園城市,推進城鄉一體化。這樣,不僅可以培育綠色、低碳、環保、節能的新型產業,可以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實現規模效益,還可以優化城市人居環境,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打造田園城市,推進城鄉一體化,需做到以下三個“一體化”:城鄉資源環境一體化、城鄉公共服務一體化、城鄉人文精神一體化,從而真正轉變我國陳舊的“工業化”城鎮化發展模式,實現新型“非工業化”城鎮化。
改革之氣勢如破竹、改革之勢星火燎原、改革之局堅不可摧,迎著時代的改革浪潮,我國的城鎮化模式應由“工業化”轉變為“非工業化”,相信,彼時,我國定是“青山環抱、綠樹成蔭、鳥語花香、風韻雅致、閑庭信步、天人合一”的美麗中國!
【解讀】
一、作文標題
作文標題具備兩個突出亮點:一是立意非常明確,觀點鮮明無比;二是通過題目能看得出來,作者大膽思考、創新,角度與當前我黨十大屆三中全會的核心精神所契合,一般考生大都直接以“田園城市”為角度寫,而本文既擺脫了墨守陳規的標題擬定方式,與其他人區別開來,同時,又展現了作者自身與時俱進的政策理論功底。
二、文章框架
文章框架極具新穎性。隨著公務員考試競爭越來越激烈,只看重文章框架的考生也越來越多,因此,大多數考生在寫文章時模版化、套路化越來越嚴重,這些模版化、套路化的思路框架在考官看來,要么就是“四肢發達、頭腦簡單”,要么就是“僵化刻板、毫無生氣”,由此可見,文章從整體觀感上亟需反套路。
“如何反”成為了隨之而來擺在許多考生面前的難題,浙江公務員考試網認為,要回答這個問題必須首先回到“議論文”是什么這個根性上進行認識。所謂“議論文”是指全文從頭至尾圍繞某特定中心展開論述,通過理證、例證等多種論證方式表達作者自己對事對物的看法。就該定義來看,議論文思路框架應該很寬泛,不可能只有某種特定的模式,當然,更無“中心論點一定要拆成幾個分論點來寫”之說。
基于以上思考,該篇范文從“提出中心論點—論述反面—論述正面—重申中心論點”構建議論文框架毋庸置疑,這樣的寫作思路對當前泛濫的模式化文章思路框架而言必然是一種顛覆,同時,更是對議論文本質的一種回歸。
三、文章論述
從文章論述方面來看,尤其是第二自然段,從“產能過剩、利潤縮減、環境污染、吸收就業能力下降”等四個方面闡述我國當前“工業化”城鎮發展模式的弊端,同時輔以“理證”和“例證”論證形式,彰顯了作者對議論文論證嫻熟的把控能力和深厚的積累功底,還有,第三自然段的第一句話,引出中國改變現狀的三種方式“科技創新、壓縮產能、非工業化”,并通過“科技需要時間”、“壓縮難以精準”對比闡釋,精妙指出“非工業化”才是最有效的出路,體現了作者對社會經濟問題的深切關注和理性思考,與大多數考生嚴重缺乏思考能力形成強烈反差。
四、語言表達
整體語言規范卻不失靈動,具體為:一是沒有語法錯誤;二是第二和第三自然段語言表述規范、莊重、理性;三是結尾處聯用排比和比喻修辭手法,增加了文章的活潑和靈動。
綜上所述,浙江公務員考試網認為,該篇文章可以成為想要反套路、有能力反套路的考生的借鑒之作,希望考生能夠以此文章為基礎舉一反三,激發更多寫作思路。
申論更多解題思路和解題技巧,可參看2016年公務員考試技巧手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