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背景】
今年2月,自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發布《關于開展“互聯網+護理服務”試點工作的通知》及試點方案以來,北京、上海、江蘇、浙江等試點地區醫療機構通過“線上申請、線下服務”的方式開展試點。
例如,北京市今年將在東城區、朝陽區、石景山區試點開展“互聯網+護理服務”;同時,鼓勵社會資本開展基層護理服務,目前社會資本共舉辦9所護理站。
上海已基本擬定“互聯網+護理服務”試點實施方案,并且對“互聯網+護理服務”從業人員資質管理、服務模式、服務清單以及風險防控等方面予以規范;計劃于今年上半年在一些區域先行試點。
5月8日,浙江省衛生健康委印發《浙江省“互聯網+護理服務”工作實施方案(試行)》,依托互聯網為群眾提供老年護理、母嬰教育、慢病管理、康復護理、長期照護等31項服務。
江蘇省衛生健康委近期公布“互聯網+護理服務”試點工作實施方案,明確今年要在南京市、蘇州市、海安縣等7個市、縣(市、區)率先開展“互聯網+護理服務”省級試點。
【現狀分析】
“網約護士”實質是“互聯網+護理服務”,即依托互聯網等信息技術,通過“線上申請、線下服務”的方式,由護士上門為群眾提供護理服務。不難想象,“網約護士”針對的主要是失能、高齡、空巢老人群體,對他們而言,能夠獨立去醫院排隊看病實屬不易。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截至2017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數為2.4億人,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有1.5億,失能、半失能的老年人4000萬左右,他們對上門護理服務都有著強烈需求。社會資本最早嗅到了商機,在共享經濟風起云涌的這幾年,不少人開發了“網約護士”APP,但是也面臨不少問題:護士有沒有資質?出了問題算誰的?醫院護士私下兼職,會不會搶奪公共醫療資源?這些問題的復雜性,說明醫療資源不是簡單的市場分配,必須依托于政策引導。新版“網約護士”由官方開發,其設計的原則和思路,為發展護理服務提供了新的方向。
【問題】
總的來講,“網約護士”涉及到資質、收費、相關責任、風險防控、支撐機制等方方面面的問題,但核心關鍵詞是“安全”。一是護士安全,護士到病人家里提供服務,自己的安全該怎么保障;二是醫療安全,病人在家里接受服務,萬一發生意外了怎么辦。
【對策措施】
如果擔心護士安全,就應該確定病人是真實可靠的。因此,要求病人到試點醫療機構進行首診、建檔,簽訂家庭服務協議,實現人臉識別和精準定位。另外,可為護士提供手機APP定位追蹤系統,配置護理工作記錄儀,使服務行為全程留痕可追溯,切實保障護士執業安全和人身安全。
如果擔心醫療安全,就應該確定服務的有效性。首先不是所有病患都適合上門護理,服務項目以需求量大、醫療風險低、易操作實施的技術為宜;其次不是所有護士都可以上門,要具備5年以上護理經驗,沒有不良記錄;再次要簽訂協議,建立醫療糾紛和風險防范機制,配置護理工作記錄儀,使服務行為全程留痕可追溯。
“網約護士”的運作規律不同于傳統的醫療,要讓“網約護士”服務健康發展,還有很多政策、法律和技術問題需要解決。在開展試點的基礎上,各地應堅持“線上線下,同質管理”的原則,既保證醫療規范,又大膽積極創新,探索護士多點執業模式。從而形成可復制的有益經驗,以點帶面,逐步推廣,規范引導“互聯網+護理服務”健康發展。
資料來源:
新華網:“網約護士”來了,你準備好了嗎?
南方日報:“網約護士”大有可為
人民日報:網約護士,有規范更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