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絕不能出現了一些貪官污吏,就要拉上整個公務員群體陪綁,把這個群體同腐敗和灰色收入劃上等號。
人民網網民“鼓臺山”在強國論壇發帖《公務員收入之真相》,講述了他和女兒兩代公務員的收入情況。帖文以自己的切身感受現身說法,既有不被理解的尷尬,也有自己和身邊其他公務員經歷的酸甜苦辣。作為一名基層公務員,作者道出了許多同行的心聲:“我們這些普通公務員不求發財,不求特權,只希望通過自己的合法工資收入就能過上有體面有尊嚴的生活”。
帖文引起熱烈討論。有的認為文章寫出了廣大基層公務員的實情,讀來很受觸動。有的表示自己過去對公務員群體存在誤解,本文扭轉了自己過去的偏見。也有的認為文章不過是矯情撒嬌,作者還是“有點裝”。在當下的輿論語境中,出現這些不同意見不足為奇。
公務員的收入問題,一直都備受關注,這當然是因為這個群體同權力緊密聯系在一起??陀^地說,隨著反腐重拳的頻頻出擊,以及整頓吏治的各項舉措紛紛出臺,公務員收入規范化、透明化程度都在不斷提高。但是,長期積累下來的對公務員群體“優哉游哉”的社會印象,對公務員福利和灰色收入的過度聯想,特別是各類腐敗案件暴露出來的一些部門和官員的特權,都讓人們對公務員群體有或多或少地誤判。結果就如《公務員收入之真相》一文所說,社會普遍存在的腐敗現象都被籠統加于公務員身上,“公務員”一詞也變成了腐敗和灰色收入的代名詞。
事實上呢?
誠如《公務員收入之真相》一文所言,腐敗都是和權力聯系在一起的,絕大多數的普通公務員其實就是辦事員,哪有什么權力去腐敗?有權力的領導又怎會冒違紀的風險為這些普通公務員去弄灰色收入?
其實,即便從日常生活經驗出發也可以想清楚兩個問題:其一,任何一個群體,底層的普通人才是最大的基數;其二,任何一個個體,都不能完全指代他所處的群體。
公務員是一個籠統的群體概念,這里面有地區、部門、工種、崗位等等方面的諸多差異,即便有的地區、有的部門、有的工種、有的崗位的確收入不錯,也絕不能表明這個群體就都是整齊劃一,都有高收益。同樣的,我們也絕不能出現了一些貪官污吏,就要拉上整個公務員群體陪綁,把這個群體同腐敗和灰色收入劃上等號。
把一個群體貼上某種標簽,很容易使這個群體“臉譜化”,也很容易造成對這個群體的“污名化”。對公務員群體如此,對其他群體也是一樣。因為校長猥褻女生,就把“校長”們等同于流氓;因為老人為讓座與年輕人發生爭執,就拿“老人變壞”和“壞人變老”說事;因為有官員畏罪自殺,就先驗地把忙于工作、因公猝死的官員想象成“背后必有問題”……顯然,這樣例子,根本不在少數。
我們每一個人,都會分屬某一個群體。今天對別的群體隨意吐槽,明天自己所處的群體也可能躺槍。群體污名化,最終必然是對個體的誤傷。對此,我們還是多一份理性為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