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福州市在部分路段的交叉口,設置了能夠伸縮、高約1米的護欄。每個護欄由一名協管員負責,在早晚高峰期時段,當斑馬線紅燈時關閉護欄,阻擋闖紅燈的行人與非機動車,確保安全通行。報道稱,伸縮護欄作為一種全新的嘗試,是否長期使用或者在該市范圍推廣,取決于試運行的效果。
毋庸諱言,行人闖紅燈現象眼下在不少城市已是普遍現象,城市管理者也曾想過多種解決辦法,但效果并不明顯。此次福州出臺的這項“硬”舉措,能否收到預期效果,還要經過實踐的檢驗。
不過,這項措施出臺伊始,便引起了網民的熱議。有網民吐槽,稱這項措施“奇葩”,這在全世界都還屬首例;也有的表示懷疑,既然之前有人能從拉繩下面鉆過去,以后也不排除有人能從護欄上面跨過去啊……
從表面看,這項措施確實體現了對闖紅燈現象“堵”的升級,金屬護欄使闖紅燈“難度系數”一下子增加許多,這恐怕也是無奈之舉。
綠燈行,紅燈停,這本該是幼兒園小孩都懂的規矩,可放到大街上怎么就有那么多人熟視無睹?個中原因有許多,包括人們從長期的傳統社會走來,自身的行為習慣與現代文明磨合還需要有一個時間過程,生活中的法律意識仍需進一步增強;交通設施的管理還可更科學,等等。而不能簡單化地將這些闖紅燈的民眾視為惡意違法者。君不見,這位闖紅燈的大媽,回到家里可能是一位賢妻;那位在車流里穿行的小伙,可能在鄰居眼中是位熱心人……
有鑒于此,解決闖紅燈這一老大難現象,除了硬件設施的改進,還應從利益層面出發而善于“攻心”。從當前的情況看,完全可以從經濟角度來完善相關治理措施。在這方面,杭州市的公交系統已經開了一個很好的先例。過去,在杭城街頭的斑馬線前,很少看到車讓人的鏡頭,行人過馬路要提心吊膽。而自從杭州市公交系統將斑馬線前的讓行,與司機的經濟收入掛起鉤來,實行責任制,杭城公交車的讓行面貌為之一變,成為美麗杭州又一新景。這當中,固然有相關司機文明意識提高的因素,但其中起關鍵作用的還是經濟責任制。
這也難怪,在市場經濟發展的初期,人們的行為習慣更多地從經濟人的理性出發,利益成為許多矛盾和糾紛的焦點。抓住利益的“牛鼻子”,或許更有利于引導文明習慣的養成。以往,在一些地方,也曾搞過突擊式的交通行為整治,對闖紅燈者處以罰款,收到較好效果,但問題是風頭一過便老方一帖;況且,現場罰款也易遭遇當事人的抵觸行為。
能不能將闖紅燈行為納入正在建設中的征信系統中?將交通違法行為也作為征信計分因素進行登記,因為將來的征信記錄將在借貸、考駕、申請公租住房甚至參加相關社團等方面,直接影響當事人的利益,對此,相關當事人不敢也不能對此小覷。另一方面,從征信系統設置的科學性來看,生活細節本身就是一個值得納入的考量因素,兩者的目標具有一致性。也許有人懷疑闖紅燈行為納入征信系統的可行性,“湊成一堆就可過馬路”,你去追究誰?而現實的情況更多的是,總有少數帶頭者,這就是征信記錄的重點關注對象。只要持之以恒,不信東風喚不回。
事實上,上海市已在醞釀將公民在境外的不文明行為記入征信紀錄,盡管尚存議論,但其方向符合現代社會治理的科學理念。誠信,是現代社會的通行證,從這個角度說,也許應該拉開金屬護欄,讓誠信通行。
